第11章 一加一是怎么大于二的?(2 / 2)
好几套方案,每个方案还都很精辟,但几个方案比较来比较去,就是下不了决心。这时,唐太宗就请来杜如晦,杜如晦一来,把各个方案的优劣得失分析得清清楚楚,当场就说哪一个方案是最优的。唐太宗一听就放心了,立即就拍板形成决策。
房、杜二人,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做决断,同心辅政,合作得非常协调,所以当时就有个说法,叫“房谋杜断”,说是“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房玄龄没遇上杜如晦,或者杜如晦没有遇上房玄龄,两人的本事怕是要大大地打上一个折扣,能不能成为一代名相,也不好说了。找对一个好搭档,就是这样的重要。
那么,同事那么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黄金搭档呢?找到了黄金搭档,又怎样才能“双剑合璧”?首先得说,黄金搭档就像黄金一样的珍贵,但如果不是黄金搭档,退而求其次,成了白银搭档、黑铁搭档,也可以大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啊。至于怎样找到合适自己的搭档,四个字:知己知彼。
你要有一个工作上的好搭档,你当然要了解他,他有长处和短处,这个容易理解。但更重要的,你要了解你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我们很多人,往往对自己不那么了解,不能正视自己的短处,或者不知道自己的长处。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其实比“智”更重要,也更困难。中国古代第一对黄金搭档,管仲和鲍叔牙,也就是有名的“管鲍之交”,就是知己知彼的典范。管仲认为是自己是治国之才,他要做大事,不愿意把精力花在小事上,更不愿意在战场上送了小命。管仲打仗做逃兵,做生意老蚀本,大家都瞧不起管仲。只有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治理国家的高手,推荐他做了齐国的相国。
但管仲在临死前,却不推荐鲍叔牙接任做相国,大家很不理解,觉得管仲这人太不够意思。鲍叔牙对此甚感欣慰,因为他的性格太过认真,品行太高尚,见到品德才能不如自己的,就不屑与之为伍,这样的人是不适宜做管理工作的。管仲知道鲍叔牙这个特点,鲍叔牙对自己这个短处更是清楚。所以管仲不推荐他做相国,他反而觉得管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就是黄金搭档。
那么,搭档之间又该如何合作共赢呢,还是四个字:扬长避短。西汉开国时也有一组黄金搭档,他们是出主意的张良,搞后勤的萧何,打仗的韩信。连做皇帝的刘邦,也不得不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当然刘邦也有刘邦的本事,能把这三味“良药”合成一张“方剂”,形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而从张良、韩信、萧何三人的角度来说,也有一个“需要的互补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对方来增强自己的能量。
善打仗的韩信,需要张良来出计谋、萧何来保障供应,以此来进一步增强自己打胜仗的本事。只要两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其他方面的所有不足,也都不是问题,这就叫“重其一点,不及其余”。
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即使有,也不可能成为你的搭档。找搭档的目的,是要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如果你看到了自己
某一方面的缺陷,而有人在这方面却很出色,那么即使他在其他方面都很平庸,那也没关系,他照样可能成为你的好搭档。交朋友不能太势利,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在工作上的朋友,还必须要“势利”——缺什么就补什么。
实际上,也只有这样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职场“搭档”,才可能是长久的,也是对彼此最为有利的。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好搭档呢?这里可能需要
一点运气,也需要一点缘分,当然更需要你的一双慧眼。比如你来到了一个新公司,不妨暗暗地看上四眼。哪四眼?第一眼是看他的性子。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是着眼大处的还是注重细节的?是发散性的还是一根筋的?这可以看出能否与自己互补;第二眼是看他的圈子。他跟哪些人关系密切?他生活中哪些人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这可以看出两人以后能否融合;
第三眼看他的位子。这倒不是说他的职务,而是看他在团队中说话有没有人重视,他做事有没有人跟随,这可以看出两人成为搭档后的前景;第四眼看他的点子,就是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是否跟自己合拍,能否擦出火花,这可以看出两人成为搭档后有多大的业绩。
如果这四眼都能看对眼,那么,用一句文艺腔的话来说:因为遇到你,我成了更好的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