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1 / 2)
王家的这个两进小院子对比王家的人口,虽然不是很宽敞,但却收拾的颇为齐整。
院墙刷上了白白的石灰,地上则铺了一块一块的青砖。
王珩老大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花草,来到泉城的第二日,他就带着儿子们去了一趟花鸟市场,买回来一些花草盆栽,三三两两的摆在院子里和廊下各处。
王老夫人自然住在第二进的正房,王韶光和书云、书瑶姐妹住在正房的东侧间。
王丽娘姐妹则带着幼芬、幼芳姐妹住在正房的西侧间。
王珩夫妇住在了东厢房,王言文夫妇则住在了东厢房。
至于王言行夫妇就住在了第二进的后罩间。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谁让王言行排行老二呢。
第一进院子的东厢房是王言瑾和几个侄子们的住处,西厢房则是客房,留给客人们住的。
正院既是王珩老大人待客的地方,也是他打算腾出来给幼童们启蒙的地方。
许知州既说了要让王珩来泉城教书,那他自然要好好做好本职工作。
不过他日前去看了一下县衙的县学,发现那里也就寥寥十几个学子,且他们中也没有几个认真读书的。
王珩老大人打听了一下这里的情况才知道,原来泉城的子弟自来都是一到懂事的年纪,就去驻守在此地的军营报到了,没有几个愿意去读书科举的。
县学里的那几个学子,也不过是本地学政为了面子上好看,从几户殷实人家的孩子里选出来充数的。
这些人家的孩子读书都是为了攀比,就譬如说这家富户今儿个说我给我家孩子请了某某先生为师,过不了一段时日,另一户富户为了不被人比下去就也给自家孩子请了几个先生。
他们送自家孩子进县学一是为了给学政一个面子,二就是为了攀比了。
总不能你家孩子进县学了,我家孩子不进县学。
而这些孩子自然是本地学政为了充数弄进来的,那素质自然可想而知了。
王珩不过考校了他们几句,见他们在这个年纪了,连四书都没有读完,脸色就是一黑。
不过他到底养气功夫足,知道事情到了现在这幅局面,也怨不得这些十几岁的少年们。
他给这些少年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把四书五经抄写上一百遍。
那些少年们听到后直接炸锅了。
他们在家里都是小霸王似的人物,又不知道王珩是谁,自然当场抗议了起来。
“三个月的时间怎么能写完这么多字?”一个身肥体壮,一看长相就知道他伙食很好的富家小少爷举手说道。
王珩老大人眼睛都不眨的道:“某当初进学时,不过两个月就抄写完了。”
伙食很好的富家小少爷立马哑火了。
看到平日总是跟自己耍横斗狠的小胖哑火了,一个满脸傲气的狭眼少年面露不屑的看了他一眼。
随后他才摇着扇子对王珩道:“先生的学问自不是我们能比的,这些书先生能抄完,我们却是抄不完的。”
“是呀。”那些少年们听这狭眼少年如此说,跟着起哄道。
小胖看到狭眼少年又抢走了自己的风头,气的脸色胀红。
王珩老大人看狭眼少年自以为洋洋得意的模样,就笑道:“我出身不如众位都能抄完这一百遍经书,众位自然也可以。”
这个
众位十几岁的少年说到底都是自幼娇生惯养的主儿,被王珩老大人这么一说,竟然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反驳。
到最后,他们只能拿着四书五经回家抄书去了。
王珩老大人见这些少年们基础太过薄弱,所以想要让他们将四书五经先通读一遍,之后再给他们讲解学问。
既是已经将这三个月的事情安排好了,那王珩老大人就暂时将心思从县学拉回来了。
他看了一下泉城人的读书情况后决定要自己招生,为幼童启蒙。
他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上下的支持。
王老夫人和王太太等人随着王珩流放到西北,她们不担心别的,就怕王珩会因为一朝跌落在地而一蹶不起。
如今见王珩肯花心思教导幼童,他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王言文和王言行兄弟还说:“我们也可以随父亲一起教导幼童。”
王珩的这一决定不仅得到了王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本地知县和学政的支持,这其中尤以学政最为热情。
要说起来,泉城学政恒大人觉得自己这官当的可真没意思。
本地靠近嘉峪关,自来都是与外族对阵的第一后方。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本县老百姓尚武成风,对什么读书科举并不是非常感兴趣。
恒大人自任了学政一职后,就再也没做过升官的指望了,无他,实在是没有什么政绩。
如今见自己敬仰已久的王珩老大人愿意出山从幼童教起,恒大人自然是十分的愿意,甚至唯恐王珩罢工不做了。
他不仅自告奋勇的随着王珩老大人一起去乡间挑选有资质的幼童,还自掏腰包,给那些愿意送孩子到王家上学的人家一些粮食。
这些百姓见自家送孩子上学不仅不用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