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章(2 / 2)
钱,还能又得一些粮食,自然十分的愿意。
不过二十余日,王珩老大人就挑出了约莫十几个天资不错的幼童。
他心满意足的带着这些孩子们来了王家。
可王韶光却担心起了家里的嚼用了。
王珩老大人被放出来之后,不少亲近的人家都派人送了银钱过来,这些银钱虽不算顶多,但若是省一些也够他们一家几口这么些年的嚼用了。
这也是王韶光虽被流放到了西北,却也不是很担心自家生活的原因。
可如今王珩老大人不仅要免费教这些幼童读书,还要负担这些孩子们的口粮,王韶光就不免担心起了自家的生计。
但她后来发现,自家的担心是多余的。
因为王珩老大人虽然不打算用教职谋生,却另有生路。
他老人家不止四书五经学的扎实,书画水平也是过硬的。
他们来到泉城后,时不时的就有人过来或亲自或让家奴带着亲笔书信来向王珩老大人求字求画。
王珩老大人靠着这些润笔费不仅养活了自家老小,还支撑起了整个书院。
王韶光大为欣慰,她总算不用担心自家会吃不上饭了。
县学的那些学子自回家抄书去了,书院的事情也渐次上了正轨。
王珩又和儿子们商议起了接下来几年,他们要做的事情。
王言文和王言行都是已经中了举人的,王珩老大人觉得儿子们年纪太轻就中进士,不一定是件好事,便一直压着他们没让他们下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而是想办法让他们外出历练。
如今既来到西北,王珩老大人一方面让他们跟着自己一道给幼童们启蒙,一方面让他们隔三差五的就去泉城以及附近的县市,让他们在田间地头转悠,体会百姓的疾苦,并让他们把他们看到的情况写成策论。
至于王言瑾和王家第三代男丁则随着幼童们一起在前院读书。
前院的朗朗读书声让王老夫人和王太太等人的脸上渐次露出了笑容。
书云书瑶等几个女孩也逐渐开朗了一些。王太太和王丽娘等人都是知书达理的性子,她们每日里做完家事后便带着书云书瑶等人一起,教她们读书识字,告诉她们如何做针线。
王家虽然经过前番动荡日子有些难熬,可在西北待了一段时间后,日子竟又过的滋润了起来。
只除了王韶光,有王太太等人在,她自是不用去管侄女们的教养问题,而她自己本身,该会的诸如女红这样的内宅事体也都会了,再学也是无益。
再加上王太太看她年纪渐大,担心起了她的婚嫁问题,她虽嘴上不说,但王韶光不是傻子,自是能感受到母亲的焦急。
她虽因母亲未将此事挑明,不好说些什么,但心里其实还是有些郁郁的。
这些时日也尽量避免与王太太见面。
王珩老大人敏锐的察觉到了妻女间的异样,他是何等聪明的人,一猜便猜到了这两人的心思。
女儿也是为着自己的事情才被退了婚,王珩对她不是不愧疚的。
也正是因为这份愧疚,王珩才更加不想让女儿因为此事不开心,所以他就先去劝导妻子:“儿女的婚事都是缘分,我知道你为了韶儿的事情心急,但这种事情也是急不来的。泉城到底是小地方,也没有什么出色的后生。你总得给我一点时间给她寻摸个合适的人家。”
“我知道。”王太太也知道自己这段时间有些心焦了,她抹着眼泪道:“我其实更多的是心疼我们韶儿,她这样的人品才貌,却被我们当父母的连累了。”
王珩闻言虽沉默没有说话,可脸上却露出了一丝痛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