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1 / 2)

加入书签

陆衍之比王家一行人要晚上半个月才离开京城。

他们其实是早就得知顺王准备谋逆的了,只是彼时,他父亲陆云因受先帝猜疑被罢黜,他们家的实力大减。

到了他这里,才总算是有了些起色。

但这点起色和顺王那样家大业大的人是不能比的。

所以纵使知道顺王谋逆,京城会大乱,他也暂时不想掺与到这些纷争里面。

顺王密令让他们这些皇室子弟进宫后,他为了不让顺王借此做文章,也是想看看京城的局势,便让人扮作他的模样按照原定行程坐马车,走水路进京。

他自己则快马加鞭先行到了京城,在京城各处打探了一番消息后,他判断出顺王登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既然知道事情已成定局,那他接下来也就知道该如何行事了。

他在京城搜集完自己想要的消息后,便又回去与原队伍汇合。

不过在临走前,他得知了王珩的事情。

一开始,他只觉得王珩可能是个有些迂腐的人。

既然局势已不可改变,为何要为着那点子名声和胜者对着做呢。这不是拿鸡蛋去碰石头吗?

那时的陆衍之对王珩是有些嗤之以鼻的。

直到那日晚间,他要去见一个极为重要的人,为了不引人注目,回来时就走了小道。

在巷子里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女子在与一个男子说话。

他听了一会儿后就大致知道那两人的身份了。

齐国公府和王府结亲的事情,他是知道的。

对于齐国公府的行径,他其实是很不屑的。

大丈夫当靠自己建功立业,总在女人身上下功夫算什么真本事。

让自己的女人因为自己获得荣耀才是一个男人的本事。

也因此,看到王珩的女儿狠狠的拒绝了齐辰后,他对她是有些欣赏的。

他一向看不起那些为了荣华富贵与人做妾的女子,如王姑娘这样品行端正,不慕权势的女子,值得人为她击掌赞叹。

也因此,他对王珩的印象倒也好了一些。

再后来,他看到了京城百姓和天下士子们对王珩的尊敬和礼遇。

在看到那些百姓和士子们对街长哭的景象后,陆衍之头一次怀疑起了自己过往的那些想法。

他一直生在西北,西北又是个未经教化的地方。

固然他父亲陆云曾在他幼年时为他请过先生研读诗文,可那些刻板的文章并不能为他带来什么益处。

他在战场厮杀,信奉的就是谁拳头硬,谁才是老大。

但那是在西北,他若是想更进一步呢?

若是这天下的大部分人都更信奉和爱戴如王珩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呢?

在京城装了一段时间的鹌鹑后,新帝总算放他们出京了。

回程和去程一样,他仍旧让替身扮作他的模样跟着队伍慢慢回去。

他自己则带着两个贴身侍卫快马加鞭赶回西北。

在走到晋地的时候,他们遇到了王珩一行人。

他心中的那个疑惑未解,就刻意放慢了速度,想要跟在王珩后面,看一看他的言行和行事。

在看到王珩这一路是如何与差役和士兵们相处,又是如何收服了他们之后,陆衍之对王珩倒也不免有了些佩服。

只是他仍旧不明白,王珩为什么不肯对新帝让步?

他是看过那些迂腐的老夫子是什么模样,又是如何自觉高人一等,不肯与他们心中认为的贱民相处的。

他观王珩行事,明明不是那般迂腐的人呀。

陆衍之跟着王家一行人走了几日后,就要着急加快速度回西北了。

不过他在临走前下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王韶光的一生,也改变了他自己的一生。

王韶光和王珩等人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跋涉总算是在过年前赶到了西北的兰城。

西北原本是武王的封地。

第一任武王是高祖的弟弟,他骁勇善战,为高祖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祖原本想将他的封地放在南边的,毕竟南边物产富饶。

可第一任武王却说他惯来不喜欢享受,最喜欢的就是在战场上厮杀。

他希望高祖将他的封地放到西北。

西北是大周朝的边境,时不时的会受到外族的侵扰,也是许多藩王不愿意过来的地方。

高祖正愁要把谁封到西北,就见第一任武王主动提出要镇守边疆。

他对第一任武王也很大方,不仅自掏腰包为他在兰城扩建了王府,还将他的封地增多至一般藩王的两倍。

第一任武王来到西北后,果真继续在沙场驰骋。

直到六十岁了,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仍亲自上阵打退了外敌。

彼时大周朝的百姓都称呼第一任武王为战神。

但是过了几代之后,武王府逐渐的衰落下来。

到了上任武王那里,更是被靖和帝找理由将王位给罢黜了。

当然靖和帝虽然还特意想了个理由,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他是想削藩。

彼时的靖和帝正值盛年,再加上国库充盈,兵强马壮,自然为藩王们所惧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