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临门(2 / 2)
年在杨家村,多谢各位乡亲帮衬,舒文考试期间,也多蒙乡亲们关照,多谢各位了!三日后,我于家办喜宴,还请各位能够赏光。”
这是舒文和家人商量好的,如果考中了,自己也算有了童生功名,便是在县衙说话也有几分分量,于家也算是真正在杨家村立足了。于家是逃难来的,这么多年,杨家村的村民对自家帮助良多,做人要知道感恩,于家办一场宴席,回报乡亲,也是应有之义。
于老头也承诺道:“三日后,诸位乡亲都要来啊,我于家虽没什么好东西,但酒肉管饱。”
乡亲们也都笑着答应,只说到时一定前去,沾沾童生老爷的光。
杨家也定下五日后开席,时间错开,两家都能参加。
于家和杨家人自是回家独自品尝成功的喜悦,并准备宴席所需。杨家村的村民却还在兴奋中,四月的天气,春耕已经结束,农忙时节过去了,大家都有些空闲,便留在村口大树下聊天。
这个年代,一个人要出远门需要有宗族开具的保单,县衙开具的户籍路引,很是麻烦。很多人宁愿一辈子不离开自己出生的小山村,也不想和衙门打交道。
但是人就有好奇心,村民虽然没有出过远门,却不妨碍他们对远方的向往。这不,于家人和杨家人都走了,但是跟着一起去府城的还有村上一位杨广成的本家堂哥,这人就被大家留下了,大家都想听听府城是什么样子。
那本家堂哥便是因着为人活泛才被选中去府城的,难得有表现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便对着乡亲们侃侃而谈。
“要说府城啊,那比昌平县可大多了……”
这两日,于家杀猪宰羊,比过年还热闹,乡亲们都在于家帮忙。男人在院外一起杀猪,女人在院内布置其他席面。这么多人在一起自然免不了八卦,西家长东家短的,永远不会冷场。
不知是谁问起要于舒文的墨宝,所有人都跟风,求舒文写张大字,拿回家当传家宝,勉励自家孩子。
舒文盛情难却,只得恭敬不如从命。幸好乡亲们不挑剔,并不在意是什么内容,只要是舒文写的字他们就要。舒文便将自己复习时抄写的四书五经,典籍文章送给了他们。
这个年代,造纸印刷都不发达,薄薄一本《论语》便要一百文,这还是最便宜的。因而,每一张带着字的纸都能成为他们的传家宝。
舒文私以为,虽然古人读书识字更多的是为了科举,为了功名,为了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但正是这份对文化的信仰,使得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战乱年间,中原沦陷,也总有人会将文化的种子保留下来,留待后人为其浇水施肥,传承不息!
当然,一群整日只知家长里短的女人,什么样的话题都能歪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去。
“于家娘子,舒文小时候的旧衣服,他用过的尿布、肚兜还在吗?”这是杨老五家的媳妇,人称杨五嫂,她儿子前几年娶了新媳妇,孙子才刚刚两岁。
于氏不知她是何意,“我都留着呢,五嫂问这个做什么?”农家人心疼银钱,一针一线都要留下来,说不定以后能用到。
杨五嫂:“于娘子,你能不能把舒文不要的旧物匀给我,我拿崭新的布跟你换。”
于氏:“都是些不用的东西,倒也不值什么,你若想要,给你就是,哪里需要换。”
杨五嫂:“那不成,这是童生老爷用过的,将来定能给我孙子带来好运,当然不能白拿啊。”
杨五嫂这么一说,听到的人都有所意动。
结果,舒文从外面回来时,便看到自己穿不上的衣服,写完的废纸都被人瓜分了。还好娘亲坚守底线,自己书房的东西一样都没有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