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多事之秋(2 / 3)

加入书签

面上君臣相见甚欢。

而崇祯帝跟这个口才敏捷的杨大人聊天后,也十分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视野宽广、气吞山河的人,这么多年的积弊,也就是此人能够解决了!随后经常的让这个杨大人进殿议事,给了杨嗣昌非常大的机会。这杨嗣昌也算是有几分本事,他本着为朝廷排忧解难的想法,和崇祯帝说出了自己“十面大网”的超级宏大计划。

将江北、湖广、河南、陕西的四个地区开辟为正面战场

,别再统一派兵了,九边的兵丁早就疲沓不堪,不如换做当地巡抚主持剿贼。

随后呢,江南、江西、山东、延绥、四川和陕西六个地区作为辅助的地带,让当地的巡抚出面,协助剿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天罗大网,企图步步紧逼,随后将义军一网打尽。

杨嗣昌其实和洪承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那洪承畴老于世故,兴许受制于某些“条件”,对待义军时,咱能剿则剿,剿不了就不费那个力,顺其自然嘛。有时甚至是抱着“知其可为而不为之”的态度。

这杨嗣昌则恰好完全相反,不知道此人哪里来的如此之自信,他近乎认为朝廷的大军是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的,从来都不讲具体的条件,也很好观察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形势,认为单手即可达到所谓的“力挽狂澜”,就是形容的他自己。不过呢,此时他这种一往无前,积极出头,穷追猛打的态度,实在是太对崇祯帝的胃口了了。

随后便让杨嗣昌开始计议兵饷,再考虑剿贼的人员。

结果算来算去,最后杨嗣昌建议增兵十二万。主要从凤阳、陕西两个巡抚辖下来出。又从陕西三边总督那里,敲来了边军三万。就这么着,好不容才凑齐这十二万之数。

随后为了应付新增官兵的军饷开支,杨嗣昌要求增饷二百六十余万两。当天廷议的时候,户部尚书程国祥跳出来说道,这么恢弘的剿贼大计,少于二百八十万两,怎么能够呢?

于是两人就在朝堂之上开始了算计。

只是这数额实在是太大,崇祯帝当然是拿不出来的,所以兵部和户部两位尚书计议了半天,最后还是杨嗣昌提出了建议,那就是老路子——按田亩加派。

不过呢,到了具体的加派方法上,杨嗣昌却不打算采用卢象升在长江流域搞得那一套。卢象升是亲历过贫苦阶层的负担的,他对于民众的苛捐杂税了解颇多,所以他从来都是主张这种战时临时的饷银筹措,让士绅富户承担大头,部分民众承担小头便罢了。

可是杨嗣昌直接一棍子打死,不管你有钱没钱,统一地交上税来。最后崇祯考虑到自己的王公贵族实在太多,各地的富户不少都沾着皇亲的边儿,光征富户是不对的,对士绅们太不公平了,便采用了杨嗣昌的建议。结果这剿饷卜一开征,便引起了全天下的口诛笔伐,更可以说这是饮鸩止渴,给本已艰难的穷苦小民加上了重压,朝廷因此也大失人心。紫禁城里的百姓甚至称崇祯为“重征”。

而远在胶东的范大将军也没有例外,他的莱州家丁近来在朝中表现火热,也被这红人杨嗣昌盯上,建议崇祯“可多征富庶之地”,随后指出登莱一带久未经战事,可以从此多多出人出钱。

于是乎范进便这样晕晕乎乎的被带上了贼船。

而且各地的“吉州商馆”也被此次“重征”所波及,这征缴实在太过,

很多商馆发来的讯报,甚至要抗旨不交,赶紧让范进和付坤宏给按下,现在自己实力还不足以和大明朝廷叫板,你丫的当面抗旨不交税,你不嫌脑袋少,老子还嫌少呢。

交!

于是范进便忍着阵阵肉疼,看着各地商馆汇报的进项不断的削减,心中暗暗的大骂大明朝廷。

不过这个导致更多的民众倒向义军的事儿还没完,杨大人便又有了新动作。他竭力的推荐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王家桢为综里。他上疏说:

“臣思综里一官,与总督专任剿杀,须得饶有胆识,临机应变之才,非现任两广总督熊文灿不可!”

在胶东得到这封奏章的范进,不禁破口大骂,这什么人嘛?光看他在这搅局,没见他干点儿正事儿,要说到“有胆识、临机应变”,当今文有卢象升,武有曹文诏,这熊文灿又是哪位大神?

范进赶紧命派驻广东地区的影卫,加紧搜罗关于熊文灿的情报,好家伙,还没等打完农民军,这已经有了要和自己分功劳的了。

闹了半天,范进终于摸透这个熊文灿了。人气其实和崇祯当前的红人杨嗣昌根本就没啥交集,完完全全是杨大人察言观色的本领到了极点的临场发挥。

这位熊文灿呢,是个贵州人,万力年间中了进士,比付坤宏强了太多。随后呢被任命为了福建布政使,后来因为招抚了大海盗郑芝龙,便被派到广东,随后竟然得到了大佬徐光启的亲自推荐。

后来崇祯觉得此人可以啊,而且曾经打过仗,可以,非常可以,便派了个太监去验验熊文灿的成色。

只是这熊文灿觉得既然是朝中来人,一定要好好表现,结果没想到自己一时装的逼有点儿大,好好地两广再也待不下,硬生生被自己一张嘴给逼到了中原乱世。

事情是这样的,当他宴请这朝中来人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