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逼宫...(1 / 3)
段祺瑞用略带惊愕的目光看着皇甫淳,“仅仅是一场闹剧这么简单吗?”
“就登基这事,就是闹剧,而且玩不长。”皇甫淳笃定的说道,“不要说是南方的革命党不会同意,就是北洋军学过新学的将领们,有谁愿意走回头路的?时代已经不同的,如果真要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当皇帝还不如当总统呢,袁项城会乐意吗?可如果他大权独揽,乾纲独断,试问,那还是君主立宪吗?”
“喔!这样说来,项城怕是要掉进进退维谷的境地了。”段祺瑞想了想后说。
“本来,搞共和好好的,为什么袁项城突然又登基了?其实,在晚辈看来,这并不是袁项城的本意,他是被几股势力推上去的,同时,也是被一些洋人忽悠了,实际上,那些表态的洋人根本代表不了任何国家,说好听点,是哄着他玩,说不好听点,那就是要乱我中华,其心可诛!”说到这里,皇甫淳一脸严肃。
“什么意思?乱我中华,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段祺瑞问道。
“以我泱泱中华的国力,实际上是很不简单的,实行洋务以来,短短的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可怕的,现在,洋人在欧洲打仗,没有时间和能力来欺负我们,一旦我们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以我华人的智慧和能力,用不了多久,我们就站起来了。”皇甫淳掰着手指头说道,“短短几年,我们就有南北两条大动脉修通,南北物资流汇,新学以来,开启诸多民智,而稳定这个局面的,只有袁项城一人。”
段祺瑞此时才知道,黎元洪说的话是真的,眼前这个年轻人不得了。
“袁项城在,没人敢扎刺,就连您,尽管不同意该共和,不也是只能辞官为民,不吭声吗?连您都不肯公开出面反对,还有谁出面?”皇甫淳看到段祺瑞面上有羞愧之色,连忙又找补,“所以说,只要袁项城不称帝,他的威望无人能及。”
段祺瑞苦涩的点点头,皇甫淳说的话的确在理。
“如果真的按照当时与孙文先生约好的,搞共和,搞三权分立,孙文去修百万里铁路,黄兴去搞农业,袁项城练出百万强兵,试问,谁还能来欺负我们?”
“是啊是啊!当初说的可真好,可惜,没有一项落实,第二年就打了一仗!”
“满清朝廷到后来都不敢轻易的独裁,可是袁项城不打招呼就解散国会,还向洋人借高利贷,这是独裁啊,你让那些革命党如何不反?”皇甫淳瞪眼问道。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的时候,段祺瑞也是支持的,当时,都认为没错,事情要办,可办的方法太不讲究,一上台就给人一种独裁的架势,当然有人要说话了。
“什么人最希望我们乱?是洋人,是日本人!要乱我中华,在下面搞事已经不成了,袁项城的威望摆在那里,这几年又休生养息,民众看到希望,那些革命党跑到日本,就算是日本人支持,又能搞出多大动静?”皇甫淳说。
“是啊!正是这两年的安稳,才使一些人胡思乱想了。”段祺瑞说。
“所以啊,洋人和日本人知道,只有搞掉袁项城才能叫我们乱,如何搞?还有比把他捧上帝位更容易的吗?西洋人和东洋人各出了一个名人前来忽悠,鼓动他那个不谙世事的儿子出来闹腾,加上前清的遗老遗少,这闹剧就开场了。”
“啪!”段祺瑞一击掌,“还真是如你所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这么明显的圈套,为什么项城自己却没有看明白呢?这不应该啊!”
“嘿嘿!这还不简单吗?”皇甫淳笑道,“他那个儿子弄了许多假的报纸每天给他老子看,戊戌变法时的杨度,留洋回来的大学问家严复等等,不都能影响他吗?他以为那就是民意了,再说了,他毕竟还是人,称帝的心思以前没有,可现在却是被逗起来了,他也知道这是开历史倒车,所以,大典的时候不穿龙袍,难道那些拍马屁的人不会提醒他?那是做给你们这些将军看的!”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啊?我已经表态了,不去争,不公开反对。”段祺瑞十分后悔的说道,“早知道如此,当初就该死谏,现在,大帅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段祺瑞说这个话是有道理的,袁世凯自从接了李鸿章的班后,还真是为国家做出了诸多贡献,他不比黎元洪那样没有大志的人,虽然从小科举不成,可是却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登上政治舞台后,倡导新学,强力推进铁路建设,可以说,袁世凯是从满清转型到共和的关键人物。否则,南北议和的时候,南方也不会答应让袁世凯当大总统,可见,袁世凯当时的威望非常高,革命党动摇不了。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历史,在慈禧的晚年不听信后来的摄政王载沣的鬼话,放手让袁世凯去干,没准许多事情就不会发生。严格说起来,晚清朝廷上的那些旗人一个个没脑子,更是没有社稷之心,有的只有他们自己。
袁世凯被罢官回乡后,那时他还不到五十岁,曾经写了一首诗,“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民族主义者。后世有评论说,如果袁世凯不在晚年搞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