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衣锦还乡(2)(1 / 3)

加入书签

皇甫涯买的这个宅子不大不小,在桐城也就算是中下水平。可是皇甫淳在外实授六品官阶的事情还是在城里传开了,于是,上门提亲的可是不少。

“你张伯家里有个女子,年方二八,待字闺中,虽然是庶出,可我听你张姨说,贤德淑良,是个好般配,唯一的一点就是……她是天足,不知你可接受?”

晚饭后,父子俩在书房喝茶,皇甫淳拿着把蒲扇,自己扇几下,时不时又给父亲扇几下,让皇甫涯甚是舒坦,说起儿子亲事,皇甫涯坦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有许多名门大户也上门提亲,可为父的觉得我们着实高攀不起,一旦弄个厉害角色进门,家里会闹的鸡犬不宁,我想宁可穷点的,都得找个贤淑的。”

“孩儿听从父亲安排,子女的婚事自古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不会挑剔的,您说的天足更合儿子的心意,这裹脚的陋习是真真的害了汉人几百年,当下提倡新学,提倡妇女放脚,父亲可真是跟上了时代潮流了!”皇甫淳笑着说道。

皇甫涯是个老秀才,对儿子说的啥“时代”“潮流”的不甚了了,他能够有如此认识也是从生活中慢慢的琢磨出来的。

皇甫家到了皇甫涯父亲这一辈就已经逐渐变得很是贫寒,所以,皇甫涯娶的妻子也是小家小户的女儿,跟着皇甫生了好几个孩子,活下来的就只有皇甫淳和皇甫厚兄弟俩,其他的都早夭了。

皇甫淳的母亲从小裹脚,在干家务活的时候就很吃亏,过了三十就落下一身病,为了给她治病,皇甫涯连上辈分家给的8亩薄田也卖掉了,可还是没有保住老婆的命,几十年的贫寒生活,让皇甫涯多少明白点生存的法则。

俗话说,门当户对,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以皇甫家这样的条件,虽然现在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比起那些“诗礼传家”的大户来说,还真算不得什么。找儿媳妇,也就是给家里找一个“管家”,找一个“传宗接代”的。

张伯,就是在前院看门的老张,如果算他的宗族,那绝对是当地的一个大户,从顺治、康熙年出仕的张英算起,传到现在也是有十几代了。只不过是张伯是旁系的旁系,庶出里的庶出,没法子,封建礼教就是如此。

张伯并没有给自己的侄女提亲,上一代,张伯的父亲还算是个小富户,富户,焉能不取妾?张伯就是妾生的庶出,分家产的时候任嘛没有,给张伯娶了家里佣人的女儿做妻子,然后给了五亩薄田。

张伯父亲走的时候把家产留给了嫡出的长子,这长子不学好,读书不行,却是喜欢满世界的风流,最后,不到四十岁就嗝屁了,家里的产业也挥霍的差不多了,正室老婆无出,一怒之下出家去当了“尼姑”,家里其他的姨太太把细软带走,没了。就扔下跟着正室过来的通房丫头带着一个女儿,眼下在县城里靠给人缝缝补补洗衣服过日子,还是张伯时不时的去接济。

这个叫张翠儿的女孩子是皇甫涯见过的,人长的标志,性子也好,要不是因为父亲死的早,她的那脚早就裹上了,别小看这丫头,居然识文断字,说起来也是小时候跟着妈妈学的。

那通房丫头难道说识字?没错,张家在当地是大户,虽然这一支在族谱上不显,可追索起来也是名门啊,尤其是当嫡出断绝后,庶出的就会扶正。而张翠儿父亲娶的正妻就是一个落魄的候选官的女儿,在桐城,这样的家庭也是不少,有些举人运气不错,会试还没去,就被递补选官了,尤其是在闹洪匪的时候,江宁那边几乎被打烂了,恢复时期急需各种官吏。

可是当一切恢复正常后,一些没有眼色的小官小吏就会出缺,回到家里等,等啥啊?没有关节,没有路数,等死还差不多。张翠儿名义上的外公就是如此。

而这样人家的女子,往往都是从小就跟着哥哥弟弟们一起启蒙,尤其是在桐城这个文风甚盛的地方,坦白说,桐城这个地方文盲可是不多,尤其是在县城里。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江南的一些地方教育普及还是很高的,比如说在绍兴,那里的文盲不是说没有,可是绝对没有读书上学的多,考不上功名也不要紧,从明代开始,这里就盛产“绍兴师爷”,到了清末,形成了“无绍兴师爷不成衙”的局面,著名的画家吴昌硕几乎是干了一辈子师爷,晚年才在上海卖画。

“如果你没有意见,为父就找媒人上门提亲了,这个事情我一直没有跟他们说,还不知道张家是否愿意。”皇甫涯狡黠的一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您给我写信不是说就等我回来娶亲吗?怎么?原来是个虚的?”皇甫淳一愣,随口问道,“我可是以回家娶亲为由请的假,要是八字没一撇,回去咋说?”

“无妨,为父写信给你的时候也是真的,可惜,崔家的那丫头命薄,去年的病先走了,好彩还没有纳吉,要不然也是个麻烦。”皇甫涯说道。

“呵呵,看来我是命硬啊,是不是因为这个,提亲的少了不少?”

“是啊,自打崔家出了那个事,媒婆就不上门了,你也是老大不小了,我看这张翠儿不错,要不我叫她明天过来拿衣服去洗,你先看看?”

“好啊!看看也好,现在跟原来不一样了,我在京城里学了西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