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去京城(2)(1 / 4)

加入书签

一行人坐着那种最原始的马车,每天在土道上走上几十里,就这样晃晃悠悠的向开封走,等到了开封他们才知道,今年的春闱怕是要改称“夏闱”了,本来还担心赶考来不及了,现在,还有好几个月呢!这似乎给了他们时间去温习一下功课,众人都把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

可皇甫淳却是有些为难了,他带的盘缠太少了,还有四个多月如何过?愁!

方孝义的盘缠带了不少,得知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于是,干脆在城郊租了一个四合院。他知道皇甫淳“囊中羞涩”,捎带手的把这刚结识的同年叫来一起住。

四合院,可不是只有北京有,其实,在北方大多数地方都是这个建筑结构。自打开封成为会试的地方后,当地的四合院可是没有少盖。

为啥选在开封替代京城里的会试呢?因为在靠近北京的各个省里,只有河南的开封有众多的考棚。根据史料记载,开封当时有考棚九千余间,足够应付从全国各地来的会试举子了。而临近的直隶本来就没有,直隶的乡试也是在原来的贡院里举行,后来,直隶的秀才想要考试,只能就近也去开封,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开封可是重镇,而庚子年后,在北京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就是袁世凯,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成为九大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并且还兼着北洋大臣。而袁世凯就是河南项城人,他的老家距离开封不过300里。

皇甫淳觉得白住着实不好意思,于是干脆出去找事由了,家传的手艺,很快在一家文房四宝的铺子里找到了一个当“活计”的工作。

说,一个举子竟然出来干这下人的工作?这要是被举报了,还怎么参加考试?

在那个封建时代,各个阶层的分化也变得越来越细,比如说,在社会里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的,原本啊,这九流是描述古代中国学术流派的,本来是百家争鸣的,可到了秦末汉初的时候,被纳入九流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和杂家,实际上一些小流派是纳入了杂家了。可是,到了后来,这种提法成了社会人群划分的一个提法,其中还派生出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随着一些宗教在朝代里的地位不同,这些划分是不一样的,大致有一些当时的顺口溜可以说让老百姓大概知道自己是个啥地位。

这上九流是这样称呼的,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庄田。这里的当是指开当铺的,客是指庄园主,也就是那些叫员外的人家,而最后的庄田实际上指的就是种地的,到后来也就是特指地主了。

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这里的中九流是变化最大的一个阶层,他们是可以变化的,比如说举子做官就进入了上九流了,你总是科举不弟,那你就老实呆着吧。而这里说的丹青和琴棋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些不出仕的文人,他们尽管也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和学派,可还是进不了上九流,因为他们自己不想进入上九流。在这里还有看风水和批八字看相的,他们只要有门派,是啥子天师的传人,那就是中九流人物。

这两个九流可以说几乎是相互影响的,尽管在古代的时候重农抑商,可商人只要有弟子出仕,这个身份也就转变了。而农民只要种地,这身份就是个铁饭碗。

下九流是啥呢?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头的六吹手,七戏八盗九卖糖。这里说的流梆说的就是打更人,泛指下人,卖糖指的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在古代,戏子可一直都是下九流的,别说戏子了,就是在乡村里担当婚丧嫁娶的吹鼓手也是,某位著名的军神就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曾经客串了一把吹鼓手,这身份就从农民变成了下九流的身份了,而这个身份五代以内不得参加科举,弄得他都无法参加科考,最后只好从军了。可见那个时代,对社会划分的有多残酷。

在这下九流里是不是有一些与中九流重合的?凭啥那些看风水批八字的就能进入中九流,这些画符念咒招神弄鬼的巫师和跳大神的却要被列入下九流呢?这里就是古代强调正宗与野路子的区别了,在古人看来,无门无派,那就是不是正传,不是正传就是下九流,保不齐就是被一些师门清理门户跑出去的,这样的人换句话说,那就是骗子和拆白党,事实上,社会上的确还是存在这样的行当的。

从字面上看,上中下三个“九流”合在一起才是二十七行,其实不然,这样的划分是包括七十二行的。因为每一流的行业名称都包括着很多同行或类似同行的职业,比如下九流中第五流“剃头的”,便把修脚的、跑堂的、拉车的,以及按摩、店员、舞女、帮闲等属服务性行业的均算在内了。

按照这个划分,皇甫淳如果去其他的店铺当店员或者帮闲,那就是“自甘堕落”了,肯定是玩完,别想再去参加任何科考了,不被取消功名就算是运气。可是去文房四宝的铺子里干就另做别论,因为,这个铺子可是“文雅”的很,一般都是中九流里的“琴棋”人物开的,都是读书人扎堆的地方,是养文立文不可或缺的特殊行当,这也算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特例。

在国家已经混乱到无法收拾的年代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