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八级工匠(2 / 2)

加入书签

材料奇缺的困难,积极开展“护厂复工”“献纳器材”,喊出“叫烟筒冒起烟来”的口号。在复工复产的热潮中,来到了1950年9月,彼时临近国庆节,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突然接到上级指令,要求他们承铸一枚金属国徽。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由梁思成亲手设计,毛主席签署命令,向全世界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方案。国徽设计方案确定后,由于时间紧迫,国庆一周年时临时赶制了一枚木质国徽。然而木制国徽一经风吹日晒容易变形开裂,必须铸造一枚金属国徽来替换。那时候,沈阳第一机器厂的铸造技术闻名全国,自然的,为新中国铸造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重任就光荣地落在沈阳第一机器厂的身上。

制造厂从上到下,又骄傲又感到压力。一没有先例可循。二是国徽使用铝合金材料,而制造厂擅长钢铁。再有,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需经得起风雨冰雪,保证几十年不变色、不变形。为了造好国徽,厂里抽调精兵强将,专门成立了19号铸造车间等十几名技术尖子组成的攻关小组。

从攻关的第一天起,参加人员就没有休息过,白天人声鼎沸,晚上灯火通明。他们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是做模型,为了保证铸件的花纹饱满,厂里特地从内蒙古和大连运来砂子,内蒙古砂有粘性,大连的砂子粗无粘性,两种砂子混合打铸型,能保证国徽的表面光洁度。

科研人员也是夜以继日地反复实验,决定采用铝铜锌及一定量的黄金等合金属作为制造国徽的原料。但沈阳才解放,穷得找颗铁钉都费劲,哪有那么多金贵的东西。于是,全厂工人到处搜集铝制品,供攻关小组研究实验。

当时的条件太艰苦,制造工具匮乏,熔炼的炉子也没有,工人师傅们特意砌筑个砖炉,没有化铝罐,就自制铁罐代替,脱氧剂也没有,工人师傅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工人师傅的眼睛成了观察铝水颜色变化的仪器,铜和铝的溶点温度不一样,浇筑的火候也不易掌握,只有反复地试为了抓紧工作,很多工人吃住在工厂车间,饿了吃口干粮,咬口咸菜,困了在厂房和衣而卧。

在国徽抛光加工的环节,工人师傅发挥能工巧匠的天性,自制好用又顺手的许多小工具,他们用自制的钢丝刷打磨处理国徽毛坯表面的凹凸不平,修补瑕疵,再用自制的小刀雕刻出国徽图案中的细节部分,用专业的刮刀一点点刮平图案的表面,最后再整体抛光出镜面一样的光亮。

1951年‘五一’劳动节,老爷子和工友们制造的大国徽终于挂上天安门城楼。同时还有67枚挂在各部位的门匾上。

老爷子讲完国徽的铸造故事,大家听得入神,好久没有声音。

俞大猷率先鼓掌,其他人如梦方醒,也跟着鼓起掌来。掌声中,俞大猷说:“老爷子,我们现在的任务与您当年一样,难是难,但有您这些前辈在,我们就有动力。”

老爷子说:“我老啦,不中用了。机器厂的老家底都在东方呢,如今传到你们手里,不管多大的坎,你们也要爬过去啊!”又转向马一锤,“我虽不知你们干的什么,但我知道你是敲重鼓的,学勇啊,你是一车间的领头雁,你往哪飞,这些孩子就跟找你往着飞,你明白吗?”

“师傅,您放心,我保证带好头!”

俞大猷忽然想起来:“对了,老爷子,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这一句话问到老爷子心坎上,他端起酒杯,深深地喝了一口,一声叹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