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霸国霸事(4)(2 / 2)
,从哪里入手,都需要打持久战,而非一蹴而就。但是有一点,对越是箭在弦上,必须尽早发射。
看过武侠片都知道,高手与人交手,一定不会让自己的后背露给别人,因为人的后脑勺没长眼睛,看不到偷袭的人。通常他们会选择背对墙,如此一来,无论敌人从正面、左侧、右侧过来,都能尽收眼底,是战是逃,随机应变。
所以,无论吴国选择如何展示雄风,越国一定是必亡之国。越国就像躲在吴国背后的杀手,一日不除,难免作乱。只要吴国兴师出兵,他就可能从背后偷袭,随时危害吴国。这是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可惜,吴王被蝇头小利蒙蔽心智,看不清背后的利害得失。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我们之所以如此理性明智,事后诸葛亮,乃是因为我们置身事外。若是身陷其中,被谀臣哄骗,被众星捧月日日奉承,整个人膨胀飘忽,早已分不清方向,脑子一片混沌,理性哪有残存的空间?
尤其在独裁集权的制度下,君臣恪守严格的尊卑等级,反对国君很可能有性命之忧,谁会拿生命作赌?毫无制衡的权力衍生的就是一边倒的舆论,只有无惧死亡的勇士才会跟国君对着干,比如伍子胥。
此时的吴王夫差,只能容纳征服齐国的蠢蠢欲动和百官朝贺的热烈喜悦。伍子胥所说,太过尖锐残酷,如同一瓢冷水浇在炭火上,扫兴之极。伐齐已是箭在弦上,关乎吴王颜面威严,岂能临阵反悔?吴王狠狠瞪了伍子胥一眼,咬住牙关才把不悦勉强堵在胸口,没有爆发出来。
吴王不语,伍子胥继续道:“《盘庚》曾告诫说,‘若有猖狂祸乱不顺者,及时铲除不留遗害,绝不可使其种族延续。’商朝之所以兴起,正是得益于此。大王执意要放过遗祸者成就霸业,与之背道而驰,岂能如愿?”
伍子胥心急如焚,试图劝服吴王暂息伐齐之兵,先将越国吞灭,徐图再进。
“不要说了!”吴王忍无可忍,大声呵斥。“伐齐一事已定,不容再议。伍将军替本王出使齐国,大军随后即至。”
“先礼后兵”是古代兵礼,先派使者下战书,接着大军压境,正式开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