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兵围京师(3 / 5)

加入书签

目光呆滞:</br>“那朕…朕…朕眼下该如何是好?”</br>“陛下,眼下唯有死守内城!”齐泰硬着头皮说出这句话,心里也痛恨朱允炆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及时撤出京城。</br>若是朱允炆听自己的话,轻骑出走京城的话,现在恐怕已经抵达江宁了。</br>“陛下!陛下!”</br>齐泰给朱允炆的打击还没停止,武英殿外便有哀嚎声响起。</br>待那人跑进来,朱允炆这才看清来人居然是本该清晨前往江北的谷王朱穗。</br>此刻的他十分狼狈,见到自己后更是上前哭嚎道:</br>“陛下,臣奉您的旨意前往江北,然而长江之上有战船阻拦,明知臣之身份,却依旧开炮来炮击臣之舟船,若不是水兵得力,臣恐怕已经落入长江,为鱼虾果腹了。”</br>朱穗哭嚎着带来了水路不通的消息,这让更加印证了齐泰所说的话。</br>似乎只是一个开始,伴随着谷王朱穗的到来,其余六部五府的大臣也先后寻来,一个个哭嚎着京中情况。</br>此刻他们没有了昨日的从容淡定,有的只有惶恐不安。</br>其中以黄子澄、暴昭、方孝孺三人为主要,其余人为次要。</br>“外郭城长百余里,非二十万兵马难以驻守,理当撤回内城,依托内城驻守。”</br>“不可!丢了外城,京城便无法自给自足,仅凭府库粮秣,三十余万军民恐怕连半年都无法支撑。”</br>“半年时间足够大军回援了!”</br>“不可丢弃外城!”</br>“只能撤守内城!”</br>武英殿里,昔日彬彬有礼的文臣们吵来吵去,朱允炆瞧着这场脑中,精神恍惚。</br>“我大明朝,是否要亡了……”</br>“臣等死罪!!”</br>他起身开口,一句话便让群臣纷纷跪下请罪,然而他此刻已经不在意这些,他在意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挽救这危难之局。</br>水路被控,这就代表瞿能无法走长江驰援京城,盛庸、平安等近在咫尺的六万兵马也无法渡江驰援京城。</br>整个江南可用之兵几乎已经被掏空,从两广、湖广调兵前来,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br>京城,还能守住两三个月吗……</br>“陛下!陛下!”</br>又是焦急的哭嚎声,朱允炆被这声音弄得头痛欲裂,他怒目看去,却见一名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持着信纸一路跑进殿内。</br>他跪倒在了朱允炆面前,哭嚎道:“陛下,江宁镇飞鸽传书,三百水驿兵卒尽没,渤海数千兵马登陆江宁!”</br>“怎么会连江宁都丢了?!”</br>朱允炆狂怒,挥袖将龙案之上四宝横扫,散落一地,掉落的砚台甚至砸碎了一个元代遗留的青花大瓷瓶。</br>“陛下……”</br>齐泰喉咙发苦,此刻便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挽救京城了。</br>朱高煦几乎将他们能走的每一步都限制到了死,两江明明拥有十余万大军,却被朱高煦不到四万人玩弄鼓掌。</br>此战他们输了,输的十分彻底。</br>并且相比较一直流露和谈意思的朱棣,面对想要和谈却直接炮击的朱高煦态度更为坚决。</br>“陛下,不如派武定侯郭英,指挥使徐膺绪,左都督徐增寿出城与贼军洽谈如何?”</br>黄子澄询问朱允炆,朱允炆这才想起了自己手上还有朱高煦的亲人。</br>郭英、徐膺绪和徐增寿都是朱高煦的亲人,而且此三人对朝廷也算忠心,派他们出去,朱高煦总不会让人炮击自己的亲人吧。</br>“快!速速派他们三人前往城外,与贼军和谈!”</br>朱允炆好似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一般,黄子澄见状也连忙与李权起草旨意,全权委任郭英、徐膺绪和徐增寿三人出城和谈。</br>当这份旨意送到五军都督府的时候,徐增寿正拿着它咋舌,心里没想到朱高煦那小子居然真的能成功。</br>不过面上他依旧对前来传旨的李权询问:“陛下有什么要求吗?”</br>“陛下说了,只要渤海郡王愿意退兵山东,可将山东和辽东、渤海都册封作为他的封国,将北平册封为燕王的封国,并且愿意废燕世子,改立渤海郡王为燕世子。”</br>李权小心翼翼的与徐增寿交代着皇帝的诉求,徐增寿听后也倒吸了一口凉气。</br>要知道大明不是两汉魏晋,藩王只有封地没有封国,所以根本形成不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那样的大规模藩王起兵情况。</br>这也是为什么朱高煦和朱棣闹到现在,可依旧没有其它藩王响应的原因,因为手里筹码不够上牌桌。</br>可如果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