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六十二章 .(2 / 3)
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对全国统一起到了积极凝聚作用。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各地讲出口的方言语音不同,相互之间想要无障碍沟通交流,前提基础是使用同样的书面文字。
文字统一不是凭空来的。
现在我们能梳理出汉字的大致流变过程。
传统认知中,一切似乎从甲骨文开始,然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过程。
这种演变被概括出来时,显得非常清晰明了。
假如有倒霉蛋穿越回古代某个时段,就会发现身处文字演变期的遭遇实则一言难尽。
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没有系统金手指,要为不做文盲需要付出的努力值远高于今天。
因为当时的文字体系主打一个词——混乱。
西周末年,诸侯们开始各自为政。
为了把周天子在诸侯国内的影响力降到最低,不只要搞自己的军队,也必须从精神文化层面下手。
春秋中期开始,不同地域的文字书写风格差别已经显露了出来。从大类区分为两派,秦地与秦地以外。
关中本来是周朝的核心区域,宗室集聚于此,国都设立于此,文明发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域。随着周平王的迁都,关中渐渐变得荒凉没落。人口数量越来越少,不再被视为繁荣宝地。
秦国最初的封地在甘肃天水一带,是周朝诸侯国之中地理位置最偏西北的那一个。
在周朝王室动迁之后,秦国渐渐向西周原本的核心地域关中平原进发,后来兴盛于此。
由于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诸国文字体系的发展中,秦系文字受到西周文化影响最重,在形体上大致保持了西周晚期的风格。
秦地之外,变化就大了。
各国字体变得各不相同,没有了旧时金文的庄重,而往清新方向发展。
请看图片1-10.jpg
不难发现秦地之外的文字风格偏向简洁。
其中也有不同情况。比如说齐楚吴越之地,在春秋后期流行过一种“鸟篆”或者称“虫书“的字体。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它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更像是图画。
学者们将其称为文字的美术化。在创造这种文字时,特意把字体变得宛转屈曲,而且加入鸟与虫的意象,难以辨认出某个字是啥意思。
需要说明,鸟篆不是日常生活的书写字体,更多被使用在署名或需要文字作为装饰的场景中。
等到战国,两大派的文字体系继续演变,分为了“秦国文字”与“六国文字”。
秦国文字仍旧保留了西周旧风,更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主要是朝着字形规整匀称的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字,造字之初是在描摹实物。
《说文》里提到:“篆,引书也。”
引,指的是把笔画拉长了,通过这种方式让字体看起来更加均齐完鉴。如此一来,原本的象形程度就变少了。
秦地之外,韩魏楚燕齐赵六国文字的主流变化方向是继续简省化发展。
通俗讲就是把字体结构与书写笔画双双减少。
部分文字改变后,完全看不出它与它祖宗存在任何关系,比现在的繁体与简体的差异夸张太多。
现在,很多人即便没有学过繁体字,但自带繁简转化能力。
其中原因之一,简体字脱胎于繁体字。哪怕笔画少了,但字体结构相近,仍旧保留其象形精要的那部分。
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流变方向却不同,将整个字体结构都变了。
放对比图,以「马」字为例。
秦系文字传承周朝旧形,仍能看出“马”字是在描绘人类从侧面观察一匹马的头、鬃、身。
再看六国文字中的「马」,以韩国为例,马字被写成了一个△上添加两道横线,再无半点马形。
穿越先秦,身处在文字体系混乱时期,假如不甘心躺平,而想要正儿八经地写出文章,得把几大国的文字都给认全了。
这种混乱状态终结于始皇帝。
秦始皇一统天下,颁布了“书同文”政策,当时的主要目的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相关。它的后续其影响力之深远却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
水镜前,嬴政微微颔首,不由回想起一些幼年旧事。
自己记事起的前几年在赵国生活,从看赵国文书再改为看秦国文书,对于同一个词义不得不学两套文字系统。那个时候就在想假如天下只用一种文字就好了,如今完成了童年的心愿。
水镜:【秦朝时期,汉字的另一个重大标志性演变也发生了。史称「隶变」,它是一道分界线,把汉字区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
隶书,进一步减少文字的象形性,而加强了符号性。
主要从两个方面改变,把古体字的匀圆笔画改为有波折的笔画,以及把某些合体字的偏旁简易处理。由此,横竖撇捺凸显了出来。③
这种从量变引发了质变的突破,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完成的。
根据晋朝的《四体书势》记载,秦朝使用小篆为官方文字,但篆书写起来笔画复杂,所以人们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