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如何把竞争对手拉到同一战壕?(2 / 2)
间的竞争,处理得好,两人一起提升,像姚崇卢怀慎这样,这叫皆大欢喜。处理得不好,两人一起倒霉,这叫两败俱伤。这个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懂,真要做到也是很不容易。因为一旦形成了竞争关系,谁都想领先一步,努力表现自己是必然的,互相拆台也是常有的事。卢怀慎之所以为人称道,就在于他在处理与姚崇的关系时,以合作代替了竞争,这其实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具体说起来,卢怀慎的做法,可以用四句话来说明。
第一句话是,打铁还得自身硬。
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先得把自己的素质、能力提升上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别人就不敢小看你,要竞争有底气,要合作有条件,主动权在自己的手里。
说得功利一点,职场上的合作,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就是利益交换——短期的或者长期的。如果你不能让对方在合作中有所得,那他跟你的合作就毫无价值。就像卢怀慎,他在处理政事时,往往能对姚崇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帮助姚崇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卢怀慎的补台,姚崇很可能就会坍台,姚崇嘴上不说,心里还是觉得离了卢怀慎自己也玩不转。这种情况下,卢怀慎能放低姿态,主动合作,就是高风亮节,而不是被动依附。有句话,叫作“弱国无外交”,职场上也是如此,弱者不但无法竞争,甚至无法合作,自身实力不行,不要说合作,连讨好人家的资格也没有。
第二句话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如果两人都精明过头,都想在合作中占点便宜,那注定是没法合作的。这就需要两个人或者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吃一点小亏。比如卢怀慎,就被戴了一顶“伴食宰相”的帽子,出风头的、出形象的事,都让给了姚崇,自己甘居幕后。但这样的“吃亏”,从长远来说,并不吃亏,反而是占了大便宜。为什么?因为事情办好了,政绩出来了,两人的地位、名声都上去了。
职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些是核心利益,比如业绩、比如上级的评价,有些是一般利益,比如知名度、比如钱财上的得失。两者兼得,当然最好,但有时为了保证核心利益,牺牲一点一般利益也是明智之举。
北宋有个名臣叫吕端,做事公正公道,在朝臣中威信很高,因此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当时还有一位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寇准,也是当世名臣。寇准和姚崇有点相似,也是能力强、脾气大,自视甚高。吕端知道,自己一下子位在寇准之上,寇准心里肯定不平衡。以寇准的性格,他很可能会跟自己在工作中“抬杠”,以寇准的能力,一旦他来掣肘,自己的工作就会大受影响。于是,吕端就特意请求太宗,下了一道旨意,让寇准和自己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也就是说,寇准虽是副相,却享有与宰相几乎同等的权力。这看起来是吕端把自己的权力分割了一大块出去,“吃亏”了,但这样一来,寇准对吕端感恩戴德之余,自然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全力协助。有这样一个得力助手,自然会有好的政绩,政绩上去了,最大的得益者当然还是他吕端。
有句话,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在合作中,只要不损害到自己的“核心利益”,偶尔做点妥协和让步,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其实,谁也不是傻瓜,你妥协了让步了,对方即使嘴上不说,也是心知肚明,合作的基础也就更牢固了。
第三句话是,得过且过。
两人共事,倘若“气场”不合,互相之间总有一些看不顺眼的地方。时间一长,总会有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小误会。倘若心里纠结不下,总是琢磨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企图,这样自己很累不说,对方也会觉得无法合作。因此,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打个马虎眼,就当没这回事。比如姚崇的自以为是,追求名声,卢怀慎肯定看不惯,但姚崇能为国家兴利除弊,这些性格上的小毛病也就不能太认真了。
古人有句话,叫作“不盲不聋不做阿公”,过去的大家庭中,一家总有几十口上百口人,当家的阿公,如果眼里揉不下一点沙子,凡事一定要有个是非对错,搞个水落石出,那这个家就没法当了。职场上也是如此,只要在大事上坚持原则,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得过且过一点,这样的合作才会长久。
第四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夫子说的,意思是说,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同事间的竞争,本来关系就很微妙,说话时口气稍微“大”一点,做事时姿态稍微“强”一点,偶尔指手画脚几句,都会在对方的心里被放大,觉得你是有意要“压他一头”,他自然也要口气更大一点、态度更强势一点,表示自己的不服气,这样矛盾说不定就会升级。所以无论言行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否则,就会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记住这句话,想要让自己舒服,先得让别人舒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