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如何消除领导的误会?(1 / 2)

加入书签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得罪人的事,往往是在无意中做下的。有时候无意识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一不小心就把人给得罪了,人家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了,你却还自我感觉良好。倘若对方是个领导呢,那就更麻烦了,很有可能就影响到你的职场晋升了!

我有个远房亲戚的孩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凤凰男出身,既聪明又谨慎,也积极要求进步。大学毕业后,七拐八弯地跟一位公司领导套上了近乎,进了这个公司。小山沟里出来的年轻人,能到这样有头有脸的公司工作,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这张总就很自然地把他当作了自己人,他呢,自然是感恩戴德,鞍前马后地跑得顶欢。过了一年,领导岗位调整,另一位李总成了他的顶头上司。恰好呢,这两个领导是面和心不和的那种。这小伙子自然不知,对李总也是鞍前马后,细心周到。年轻人要进步嘛,可以理解。

以上是背景。这里划上一道华丽的分割线。

一日下班,突然下起了小雨。小伙子走出门口,见李总正冒着雨往外走呢。机会啊,小伙子立即碎步上前,唰的一下,给李总打起了雨伞,弯着腰,赔着笑,把他送上了车,然后高高兴兴地走了。

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此时张总其实就在不远处,也冒着雨呢。也难怪这小伙子,立功心切,根本就没有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但张总却不这么认为:嗯,这小子攀上高枝了,眼里没有我了,明明我在边上,硬是装作看不见,白眼狼啊,忘恩负义哪。

小伙子在莫名其妙吃了几次苦头后,才慢慢打听出,是张总对他心里有气。这当然是个误会,但你怎么去跟张总解释呢?说了他会相信吗?李总要是听到了,又会做何感想呢?难啊。这样的事,相信许多人都碰到过,对方可能是领导、可能是同事,可能是朋友,心里那个郁闷,那也别说了。

世上什么法最让人受不了?是领导的“看法”。

领导对你有看法了,你就得要想办法了。

这小伙子的事呢,后来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怎么解决,这里暂且不提,我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来说个古人的故事。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他把目标瞄准了强大的楚国。秦始皇先问老将王翦:“你如果去灭楚国,得带多少军队?”王翦想了想,说:“六十万。”秦王呆了一下,这么多啊。就问:“不能再少了吗?”王翦说:“不能少,必须得六十万。”

《千字文》中有句话“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说的是战国时最为著名的四大将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王翦出身于平民,在军中从无名小卒做起,一步步做到大将,这在当时是较为少见的。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王翦打仗,以“稳”字著称。他作战之前一定要作详细的谋划,决不打无把握的仗。他的战略战术,也是以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为特点。

王翦打了几十仗,灭了三四个敌国,但让人拍案惊奇的精彩战役基本上没有,总是谋定而后动,扎扎实实地推进,每一仗都胜得让人心服口服。这种有谋略、求稳妥的风格,其实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性格作风。

作为秦国地位最高、功劳最大、资格最老的将军,王翦一口咬定灭楚必定要出动六十万大军。秦王嘴上不说,心里不免犯嘀咕。全国军队总共不过百万,他王翦带了一大半去,天下岂不是就他手里兵最多。这六十万大军带到楚地,鞭长莫及,尾大不掉,我秦王说话还算不算数?这王翦,莫不是仗着会打仗,想要过把皇帝瘾?秦王这就对王翦有了看法了。所以说,老资格碰上年轻领导,一定要记得摆正位置。摆资格,也得要看看地方。

秦王不再理会王翦,转而问其他将领,你们看呢?一个叫李信的年轻将军站出来了:“我去,只要二十万军队,就能把楚国给灭了。”秦王大喜,好,看你的了。心下想,等李信灭了楚国,看你王翦的老脸往哪搁?

王翦一看秦王误会自己了,也不多说,就申请退休回老家。秦王顺水推舟,批准了。

李信年轻气盛,与另一名将蒙恬一起,率领二十万秦军,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没想到这是楚军故意示弱,名将项燕(就是楚霸王项羽的爷爷)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尾随秦军。趁着李信松懈,楚军发动突袭,攻破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狼狈奔回秦国。这是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败仗。秦王没办法,只得亲自赶到王翦的老家频阳,再请王翦出马。

打仗——姜是老的辣啊。王翦先是推辞,秦王一再固请。最后王翦答应复出,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非六十万军队不行。秦王左掂量右掂量,一咬牙一跺脚,好,六十万就六十万。

王翦领着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秦王心里呢,七上八下的,老王老王,背后一枪,得防一手啊。这时,王翦的使者来求见,不为别的,专求封赏。

这仗还没开打呢,王翦就来向秦王要钱要物了。秦王一听,原来这老王将军是个财迷啊,这下就放心了。能用钱来解决的事,就不是大事。好,内环的别墅、近郊的良田,金银珠宝、钻石玛瑙,赏了。然而没几天,王翦的使者又来了,又是来讨赏。秦王哈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