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坤卦 坤六断(3 / 3)

加入书签

么刘邦让张良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张良就是不同意呢?其实主要有三点原因。

看淡荣华富贵视荣华富贵为烟云

张良为什么会放弃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张良本身就出生于韩国贵族家庭,自幼就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看淡了世间的荣华富贵。

张良的贵族身份,可谓是相当的强大。常用“五世相韩”这个词来表明张良的豪华贵族出身,这里的五世相韩不是指张良祖上有五代人都曾做过韩国国相,而是指张良的爷爷、父亲两人做过五代韩国国君的相国。

张良的爷爷张开地作为韩国国相,先后辅佐了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国君,张良的父亲张平作为韩国国相,先后辅佐了韩釐王与韩桓惠王两代国君。

公元前230年,韩国都城被秦军攻破,韩桓惠王之子韩王安被俘虏押送回了秦国,韩国就此灭亡。此时,出生于这样一个韩国五朝国相之家的张良,已经二十岁左右,国家灭亡后,张良就散尽了家族几代人积累的巨额财富,一心投入到刺杀秦王、恢复韩国的事业中。

当韩国被秦国吞并后,自幼就享受家族几代人积累的巨额财富的青年张良,已经看淡了荣华富贵。从他的后半生可以看出,他主要干刺杀秦王、恢复韩国、辅佐韩王、推翻秦朝这几件事,等到项羽杀掉韩王后,张良彻底倒向了刘邦,帮助其争夺天下。

等到汉朝建立后,张良帮助韩王后裔建立韩国的梦想早已不可能实现了,对于本身就已经享尽荣华富贵的韩国贵族张良,早已看淡了刘邦封侯一事,荣华富贵早已看淡,刘邦所说的“自选齐地三万户”自然也是看的淡风轻云淡。

路途凶险可望而不可及。

虽然刘邦已经明确当着群臣之面,清清楚楚的说了:“张良可以自选齐地三万户”,并不代表着张良就可以毫无风险的去自己挑选齐地富庶的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这其中的凶险,看淡荣华富贵、饱读诗书的张良早已看的清清楚楚。

齐地,也就是原来齐国境内的七郡七十多座城池,也是除秦朝大本营关中地区之外,众所周知最富裕的一片地方了。楚汉战争中,韩信就占领齐国全境,刘邦也被迫封韩信为齐王,等到项羽一死,刘邦就立马把韩信的兵权给夺了,并把他改封为了楚王。

刘邦让张良自选齐地三万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了。汉朝建立后,富有天下的刘邦开始忌讳这一群功勋卓著的功臣将领了,最忌讳的就是分封在各地的异姓诸侯王,其次就是身边这群功勋显赫的文臣武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

这其中的道理与精髓,身为帝王师的张良,怎么会不清楚其中的微妙之处?

所以,功成名就的张良自然是深知“自选齐地三万户”的凶险,他尽自己之所能的放低自己的姿态,向刘邦仅仅要一个小小的留县作为自己的封邑,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在帮助刘邦灭秦灭楚,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张良已经拒绝了刘邦的好意,已经不在汉朝的中央政府担任任何官职了。除了偶尔还会帮助刘邦、吕后出一点主意,张良已经不再过问政事。

汉朝建立后的张良从来就不看重权势地位、荣华富贵一类东西,这些东西在贵族出身张良看来本来就不值一提。当年,年轻的张良就曾散尽家族几代人积累的万金财富,一心刺杀秦始皇,一锤子下去差一点就杀掉了秦始皇。如今,已经步入晚年的张良怎么可能会看重权势地位、荣华富贵一类东西。

“自选齐地三万户”对于晚年的张良的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了。与世无争,明哲保身,才是最为高明的选择。

在世人看来,放弃自选齐地三万户机会有点可惜,其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但是张良与世无争是最为高明的地方,也是张良最为真实情感表达。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得不到。即使得到,也会大祸临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