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坤卦 坤六断(2 / 3)
说:“黄裳元吉”。他以为是大吉。但问了子服惠伯,惠伯跟他说,这一卦问的若是忠信之事就是吉,否则必败无疑。惠伯还强调,《周易》是不可以用来占问险恶之事的。
政治斗争进行到关键时候,公子慭离开了鲁国,陪着父亲鲁昭公去晋国进行外事访问了。失去了公子慭这个政治靠山,南蒯在与季平子的政治斗争中就处于下风了。他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以季氏家臣的身份占据费邑叛乱,为得到别国社会的支持做最后的搏击,他就以费邑做见面礼投靠了齐国。
季氏政权出兵平叛。执政官季平子命叔弓率师围攻费邑。叔弓是鲁国有名的大夫,善于统军征战,可是,这次攻打费邑的行动却不顺利。费邑城防坚固,叛军的战斗力也很强。
一看费邑久攻不下,季平子就有点气急败坏,他下令,鲁国军队只要见到费邑人就抓住,关到监狱里。
这么一搞,就把费邑之人都变成敌人了,那岂不更增加平叛的难度?好在鲁国还有明白人,一个叫冶区夫的大夫劝谏季平子,说:”您这个做法不对呀。如果见了费邑的人,挨冻的给他们衣服,饥饿的给他们食物,好好地照顾他们,这样,费邑的人就会归服我们,南蒯的叛乱自然就失败了;如果您用高压的手段,那么,费邑的百姓无家可归,他们不追随南蒯又到哪里去呢?”季平子听从了建议,结果费邑人背叛了南蒯。到鲁昭公十四年,众叛亲离的南蒯只好只身逃往齐国,费邑重新回到鲁国的怀抱。
逃到齐国之后,南蒯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有一次,南蒯陪伴齐景公喝酒。齐景公突然对他说:“叛徒!”南蒯吓得胆战心惊,赶紧解释说:“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结果,齐国大夫韩皙说得更不客气:“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2、喝酒打架
有一天,王先生正在吃晚饭,有一个女子慌慌张张来找王先生说:“家里有人喝酒,酒后打架,衣裳扯得稀巴烂,身上也有伤。看看有什么凶险没有。”王先生起了一卦,得坤卦,配上六亲,套六兽,定世应,经过全面分析。王先生说:“没有什么问题,卦中西南得朋,你丈夫也算是村里的一个干部,应先向上级如实汇报,进行沟通。没有关系。因乡政府在西南。”他按王先生说的去办,后来没有灾祸。因为是一起阴谋想推倒她丈夫的陷害案,是因为工作上得罪了,他想报私仇。结果没有得逞。
事例
张良放弃三万户作为封邑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是: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恪尽职守,功成不居功自傲。)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旗下最为著名的谋士之一,更是被后世的人们称为“帝王师”。
汉朝建立后,刘邦对张良有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句话用来评价张良,确实是名副其实。
从刘邦西征攻打秦国都城咸阳的路上,张良基本上就投靠了刘邦阵营,到项羽把韩王杀掉后,张良算是彻底投靠了刘邦。在刘邦灭秦灭楚的过程中,张良一路上都为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建立汉朝可谓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作为帝王师的张良没有率领过一兵一卒,没有一寸军功。但是他为刘邦所做出的那些战略谋划,却是刘邦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性所在。抛开那些战略谋划不谈,刘邦的性命很大程度上都是张良救下来的。没有张良的话,刘邦早就在鸿门宴中被范增给杀掉了命归西天,甚至没有鸿门宴刘邦就会成为案板之肉,被项羽联军击败杀掉了。
等到刘邦夺得天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之时,很多功臣将领就纷纷议论自己的军功大小,是不是能够封侯?能够封个多少户的侯?而此时的张良确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似乎对自己封侯的事情漠不关心。
毕竟张良功绩显著,又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所以,在张良没有任何军功的情况下,刘邦张口就说:“张良可以自己选择齐地的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而这话一说,自然而然在群臣中炸开了锅。
三万户的侯到底是什么概念呢?封邑刚过万的也就曹参一万零六百户,而且张良的封邑还可以自己在齐地选,要知道当时最富庶的两个地方就是关中地区和齐地,要是在齐地中选择最富裕的地方三万户,那就真富的不得了。
然而,张良谦虚地说到:“臣来自下邳这个地方,又与陛下您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把我交到陛下身边。陛下用臣之计,非常荣幸有所效果。只希望陛下能够把留县分封给臣,臣就心满意足了,不敢要三万户的封邑。”
当时的留县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人口最多也就两千户。张良却要求刘邦把这个不足两千户的留县封给他,而且还不要那三万户的封邑,在当时的大臣们看来,确实是有点想不通。
后来,刘邦虽然同意了张良的分封留县的请求,但还是将其封邑提高到了一万户,毕竟张良于公于私都有大功的汉朝、有大功于刘邦个人,封张良一个万户侯也算是理所当然。
那么,为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