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童年(2 / 9)
打扫完“战场”后,万平哥说:“剩下的3根玉米棒咋办?肯定不能拿回家,拿回去说不清楚非挨打不可。”
卫东说:“要不这样,南娃儿你把这三包玉米给黎爷爷拿去,就说你妈叫你送过去的,反正你家地里也栽有玉米。”
万平说:“要得、要得。另外,你们回去各人嘴巴闭紧点,千万别让家里知道今天的事哈!”
几个小孩都拼命点头答应着。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他们几个也收拾着准备回家。郭卫东跑去摘了两张南瓜叶把剩下的3包玉米裹上递给南娃儿,锦南接过后与江锋先爬上江岸往家里走。
黎爷爷是个五保户,就住在林锦南与郭卫东他们大院子斜对面的两间瓦房里。锦南和江锋把玉米棒交给黎爷爷就要离开,黎爷爷当然高兴了,抓了两把炒胡豆追着塞给林锦南和江锋并嘱咐到:“南娃儿,回家代我谢谢你爸爸妈妈哈!”
回到家一夜无事,第二天上午郭卫东又带着妹妹郭晓秋像往常一样从后院跑到前院来,和林锦南一起围坐在葡萄架下的石桌上做暑假作业,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
偷吃玉米棒子这只是比较“经典”的一次,他们这帮半大小子吃不饱啊!正在长身体,“蛲虫”太厉害,偏偏还遇上这么个时代,胆子大一点、调皮一点,相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能理解是不是?往日里偷偷去地里扒别人家的萝卜、刨别人家的红苕等等不是两次三次,只是一次都没被抓住而已。特别是郭卫东,去年春节前从家里“偷”腊肉,那时候家里都穷,他家里仗着父亲是公社供销社主任,大着胆子也就做了小块小块共5块腊肉,吊在煮饭的灶门上方每天做饭的时候烟火熏着。嘴馋的郭卫东那才不管呢,看看家里大人们都不在,搭根板凳站上去用菜刀割下小半截腊肉塞进包里。他也不笨,害怕爸妈发现,走之前还伸手进灶膛将锅底灰抠了些抹在吊在上面那腊肉新鲜的刀口上。不过,他这小儿科那里瞒得过他妈妈的眼睛,人家连家里盐罐里有多少盐、米缸里有多少颗米心里都有数,何况天天算计着过年才能吃的腊肉!
结果,下午显摆似的煮竹筒饭招待几个小伙伴,刚在锦南、江锋他们面前提完虚劲,内心忐忑回到家的郭卫东,一进家门就被他老汉儿郭大志拧着耳朵给收拾了一顿,还是同院子林锦南的父亲听着他娃凄厉的惨叫声,赶忙奔过去拉开他父亲方才给他解了围。
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几个小调皮的底细和家庭。
林锦南,刚满7岁。在家里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大哥锦东、二哥锦西,弟弟当然就是锦北了。他父亲林世谦在中科院西都分院山地所上班,是地道的工人阶级。妈妈是西都近郊的农民,这是一个新中国70年代典型的工农结合家庭,父母生育了他们四个儿子,有点文化底蕴的父亲以东、西、南、北给他们取名,他们没问过,也不清楚父亲以这样的方位词给他们取名有何深意。
刘万平今年快9岁了,住在公路那边乡政府隔壁的粮站里,他父亲刘昌林是粮站的站长,妈妈李红在供销社上班,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双职工,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算条件较好的了。他有个哥哥刘万安已读小学5年级,还有个妹妹叫刘梅,今年才6岁多马上就要报名上学。
郭卫东与林锦南住在一个大院里,锦南他们家在前院,而卫东家在后院。他今年8岁,父亲郭大志在供销社当主任,算起来是万平妈妈李红的领导,他又与万平是同班同学。他妈妈洪元英和锦南的妈妈一样就在家务农。卫东有个哥哥郭卫国已读初一了,他也有个妹妹叫郭晓秋,今年也是6岁。
年龄最小的江锋他的家也不远,都是一个生产队,就在西华大学围墙边,到卫东与林锦南他们大院子也就200来米远。他和林锦南是小学一年级的同班同学,妈妈蔡文秀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父亲是部队上的,锦南他们很少见到江锋他爸。江锋有个姐姐江雪琴比他要大好几岁,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所以他爸爸妈妈总把小江锋当成宝贝似的。
林锦南家所在的地方原是一个恢弘气派的大院落。听他父亲讲,应该是解放前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的老房子,解放后李家顽固跟着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抗人民解放军建立人民民主新政权,被人民政府镇压后其房子被政府没收分给了林姓、陈姓、唐姓、郭姓、高姓和刘姓等好几家贫下中农。后来,几家人的子女结婚分家又在前院后院分别配建了一些房子,实际上现在这个大院内共有九家人。
锦南家在前院左侧3间正房加上后来靠围墙配建的两间,大院中间唐、刘两家正房之间留了一个直通后院的过堂,而郭卫东他们家就在后院东侧的那四间正房。
别看九家人挤在一个大院内,可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反正锦南记事以来,大院里就没见过吵架、打架闹纠纷的事情发生,现在的人可能想不到,那些年自己出门完全可以把家里的门钥匙放心交给邻居,家里其他人回来到邻居那里拿钥匙就能开门,哪像现在一些小区楼过道里“住在对门五年不相识”!那年春节前锦南幺爸去当兵,大家还凑份子搞了一个隆重的欢送“宴会”呢。
大院的大门很是气派,典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