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祸起神雀(4)(3 / 4)
样缓缓流入少女的小臂,慢慢填补上面失去了的血肉,肉眼可见里面有血管经脉缓缓成型。这时木姐姐从怀中取出一块特制的白色丝巾在小臂上轻轻地缠绕了几圈打了结。
“好生休养,月内不可用力。”她对少女的母亲交待。
女孩见此,含泪而笑,一边擦拭眼泪,一边帮木姐姐给另外三人和苍於凤治疗,之后又马上奔去其他伤者处去了。
......
哀戚戚的月光洒落城中,那些没有被命运眷顾的人,永远地长眠了下去。
在一处屋舍,两个士兵用一副担架抬着一人走了出来。门口有两位妇人在等待着,是死者的家属。当看到丈夫的遗体时,年轻妇人几乎快要晕厥过去,她的母亲迅速将她揽入怀中,无声地安慰着可怜的女儿。
两位士兵嘴唇颤动,终于没能开口,显然已经见过无数次这样的画面了。是啊,这是第几次了呢?自从战争开始的那天,他们就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把战士们的遗体送往国墓安葬。无论中央还是国民都一致认为不能采用朱襄军那样乱葬的方式对待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应该按照冰虞人的丧葬习俗沉眠于国墓。为此中央下达命令,召集一批志愿士兵组成国葬队伍,代表国家送烈士走完最后一程。刚开始,士兵们总是试图劝慰家属,但随着战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不再说话,或者只说一句话了:
“斯人已逝,国士永存。”
“夫人,该启程了。”
说完,也不顾家属愿不愿意,抬着遗体就往北走,最终汇入一条人山人海的大道。
这条大道直通王城北侧,爆发战争以来几乎每天都是人潮涌动,但整条大道都沉浸在悲伤肃穆的氛围当中,庄严而凝重。行在大道中央的,正是运送遗体的国葬队,以及随行的家属。道路两侧立满了行人,都是泪光烁烁,没人有说话,没有人移动,人们在沉默中目送着这个国家的英雄。
这条大道名为“墓陵道”,通向冰虞城偏北方的一片低矮群山,那里是冰虞国的国墓所在。
冰虞国的丧葬习俗独树一帜,人们死后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会葬入国墓,不会像织华国那样营建个人墓室,更不会陪葬财富。
大道的尽头,就是“国陵”。
远远望去,陵园一片雪白,仿佛那里下过一场鹅毛大雪,但其实那是盛开的白色红绫花。冰虞人崇尚白色,认为它能给人带来安宁,也希望逝去的人能在纯净的世界里得以安息。陵园规模十分庞大,由数十座平矮的群峰组成,一峰为一陵,其间被溪流分隔。这些小溪是从贯穿冰虞城的红绫江上游引来的,盘根错节交织成某种奇特的形状,只有从空中俯瞰才能窥见冰虞人的忧思——是一朵盛开的红绫花。红绫花是冰虞的国花,共有九种颜色,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情感。人们说“红绫有情,彼岸无殇”,因此,这种白色的红绫花也被叫作“彼岸之花”,穿行在其间的溪流则称作“忘川”。
在战争中牺牲的人难以计数,在国葬队的安排下人们在墓园门口各自分散,前往逝者生前便已选好的墓地,在他们自愿加入军队时,这块墓地就在等待着他们了。
那位三十多岁的夫人双眼已经哭得浮肿,她跟随丈夫的遗体一直走到这里,一路上非常坚强,但或许是在内心欺骗自己:他只是受了伤昏睡了过去,明天还会和往常一样醒过来的,还会像往常一样朝她微笑拥抱她亲吻她,可当她踏进国陵的这一刻,一切的幻梦仿佛使迟到的悲伤愈加撕心裂肺,夫人举步维艰泣泪如血。她的母亲在身旁陪伴着她,望着眼前的陵园,悲从中来,她的丈夫在半月前就已慷慨赴死。
两位士兵将他的遗体轻轻放到忘川河边,然后,在母女身后静静伫立,等待着她们吩咐。
夫人一下子扑倒在丈夫身上,声声凄绝。这样悲恸的哭喊几乎一瞬间淹没了整座墓园,山川林木,走兽飞禽,无不动容。
其中一位士兵正要走上前来,夫人制止了他。
士兵默然点头,与他的同伴对着地上捍卫祖国的勇士深深鞠了一躬,又对着母女俩行了冰虞人只对亲生父母才会行的大礼,然后,悄无声息地退去。若按以往,他们会主动帮助家属完成安葬,然后回到军营,继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斯人已逝,国士永存。
夫人抹去眼角的泪,俯下身子吻了吻丈夫冰凉的嘴唇,仿佛最后的希冀破灭一般,泪水奔涌而出。她将他轻轻托起,抱入怀中走到忘川河畔,褪去他的衣衫,洗净他身上的血渍。在其他地方,遗属们也像夫人这般为亲人作着洗礼,也是最后的饯别。
忘川河中洗净凡尘过往,奈何桥头不入悲忘之地。此时此刻,这朵流淌在白雪间的红绫花变得格外煞红、悲悼和愤怒。
她为爱人换上了一件崭新的白色衣服,抱着他走过河上名为“奈何”的石桥,去往安葬的地方。母亲从袖中取出刚才士兵交给的一枚火红凤翎,将它交到女儿手中。夫人静静凝望了一会儿,转念之间,翎羽上燃起烈焰。她走到被灵气托在半空的夫君身侧,微笑着做最后一次吻别,然后将翎羽放在他的手心。
转瞬间,只留下一团灰烬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