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征夷 遇劫匪江边重操弓(1 / 4)
郑和南京城外钟山脚下的长江边上监造宝船,三年方成,得大小宝船六十三艘,其中大宝船七艘,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三层塔楼,四副桅杆,八张帆,十二对大撸,承载二千料。中小宝船五十六艘,长三十七丈至一十二丈不等,阔一十五丈至三丈六尺不等,有两层塔楼的、有一层塔楼的,有两副桅杆的、有一副桅杆的,有八对大撸的、有四对大撸的,承载在一千二百料至四百料不等。每只大宝船的船舷处扣有六只小舸,可单独放入水中划行。永乐皇帝得悉宝船造成,亲帅满朝文武往钟山脚下的长江边视察。永乐皇帝站观景台上,看着连绵十余里的大小宝船,不觉心潮澎湃,忖自己纵马驰骋中原,无人能及,却不能杨帆雄霸海外,实为憾事。然可遣信赖之臣以往,以诺吾志,亦为美哉!永乐皇帝面向百官,高声道:“内官监太监郑和听旨。”郑和跪伏于地,百官雅雀无声。永乐皇帝道:“朕命你为钦差正使统兵官,帅领这些宝船出使西洋各国:扬我天朝恩威,敕谕海外番国,使万国来朝;开通海上贸易,收集奇珍异宝,备大明所用;剿灭沿途海盗,安定航行线路,让四海通衢。另有密旨一道,望郑爱卿揣察朕意,为吾解忧。”永乐皇帝扶起郑和,将给各番国国王的敕书和密旨交给郑和,郑和看那敕书: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再看那密旨:
楼船西洋岸,意在捕蛟龙。
郑和自然是知道建文帝《赋新月》诗中‘蛟龙不敢吞’之句的,乃知密旨是海外踪迹建文帝并搜捕之。郑和收好敕书和密旨,向永乐皇帝拱手躬身道:“臣和明白陛下之宏略及心中之忧虑,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劈波斩浪,纵横海涯,勇克险阻,不辱使命。”永乐皇帝道:“即日起郑爱卿便可甄选人员,采办物资,择机出海。”郑和道:“臣遵旨。”
是时为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四零五年。乃六月十五日之巳时也。
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后因他信奉佛教,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加之他的太监身份,故人们便又尊称他为‘三宝太监’。和出生于云南昆阳,色目人。乃元世祖忽必烈为帝时的宰相,后派往云南治滇大成的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而赛典赤赡思丁的三十一世祖,就是阿拉伯圣王穆罕默德。马和曾祖父马拜颜为云南显贵,祖父始没落,父马哈只已为一没落的云南贵族。作为穆罕默德的后裔,马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曾数次前往天方的麦加朝圣,在马和九岁那年,还带着马和一同前往。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一三八二年,傅友德、蓝玉、沐英将兵三十万讨平云南,马和父马哈只战死,马和被俘,十一岁的马和随即遭到阉割并留于军中服役。八年后随傅友德北征并受燕王节制,爱才如命的燕王见马和仪表堂堂、机谨敏捷,便从傅友德军中要来燕王府供职。后随燕王‘靖难’,累立战攻,尤其郑村坝一役。时景隆军五十万,燕王军六万,燕军骁勇而南军众,两军在郑村坝厮杀的难分难解,就在燕军无法疆持而又进退不得之际,是随军监军名马三保的太监向燕王献计曰:“南军要害在中军,诱其中军移动,奋力击之,南军必溃。”燕王善其计,撤部分精锐骑兵休息待命,传令诈溃诱景隆。李景隆果然中计,见燕军呈溃败之势,立即带领中军出击,以为可以一举击败燕军。李景隆中军一动,燕王立即亲帅休息待命之精锐骑兵猛攻李景隆的中军。两军你死我活的阵前杀戮,让许多鲜活的人头纷纷的在李景隆眼前消失。如此惨烈的厮杀场面,是李景隆始料未及的。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以为战争应该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原来战争竟然是要面对面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惨烈厮杀。那场面实在是太吓人了,李景隆吓得掉转马头就跑。主帅一跑,南军自然就很快溃败了。‘靖难’功成登上帝位的永乐皇帝朱棣在大封功臣之后,想到关键一役献上关键一计的马三保,封三品司礼监,赐姓郑,是为郑和也。
郑和奉诏出使西洋,数月准备乃绪,首先皇城外钟山脚下的长江边,使臣、船工、买办、通事、医官、事务等相关人员登船,然后起锚,驶到苏州太仓的刘家巷,在那里两万余水军官兵和南来北往采购的物资上船,然后船出长江口,沿东海南下,到达福建长乐的五虎门,在那里作宝船最后的修缮,出海的训练,并补充完所需的人员和物资,只等东南季风起,便可杨帆出海。至此,郑和船队有正使太监两人,即钦差正使太监,总兵官郑和,正使太监,副总兵官王景弘。有副使太监十人,即洪保、杨敏、李恺、杨庆、李兴、朱良、周满、杨真、张达、吴忠。有都指挥四人,即朱真、王衡、杜谅、周得兴。另有水军官兵及相关工作人员,共计两万七千八百五十三人。于永乐三年冬十二月二十日东南信风起,郑和一声令下,六十三膄宝船一起杨帆,驶入了浩瀚无垠的大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