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 2)
力;曹操率领的军队多在讨贼,无暇建设水利设施,这份担子就会落在夏侯惇身上。
“哈哈,荀司马真是善良啊。”
枣祗哈哈大笑,间接承认荀彧说得没错。
“……是这样吗?”
夏侯惇的双眼尽是疑惑,但他也提不出否决的理由。
“咳……那些东西大伙不懂,枣先生也解释不清,谁来告诉我?”
夏侯惇叹了一口气,不知从何学起。
“之前你不是提过韩元嗣吗?要不要赌一赌?”
枣祗眉头一挑,似乎有些吃味。
“啊,对喔。”
夏侯惇摸了头,想起了这件事。
“(有些轻浮的态度……这是阳翟的士风吗?)”
荀彧想起认识的阳翟士人,发觉其共同处。
明明相距不远,颍阴是严谨端庄的士风,阳翟却是轻浮多元。
“司马有听过韩元嗣吗?”
夏侯惇看向荀彧,想知道荀彧的贤士名录范围。
“……是南阳太守的幕僚吗?”
荀彧的贤士名录中,隐约浮出了这号人物。
“没错,他是袁公路的幕僚,我之后会去拜访他。”
夏侯惇叉腰点头,道出下个行程。
“荀司马,你说夏侯将军清闲不清闲?”
枣祗比着夏侯惇,当荀彧只能埋首于文书时,夏侯惇竟能到南阳与贤士交流,怎样都难说忙碌。
“韩元嗣是壮烈之人,若能邀他入府,亦是佳事。”
荀彧正感贤士奇缺,对夏侯惇延揽韩浩之事乐见其成。
韩浩,字符嗣,河内人。韩浩曾领军与董卓抗于盟津,董卓见无法得胜,执韩浩之舅招降韩浩,但韩浩不为所动,因此得名。袁术听闻韩浩壮烈之名,聘韩浩为骑都尉,居南阳行事。
“韩元嗣是忠义之士,待在袁公路那边太可惜了,非得要过来。”
夏侯惇吐了一口气,对韩浩委身于袁术不值。
袁术,字公路,是袁绍之弟。袁术任南阳太守,虽有名臣辅佐,但他肆行**,民怨颇深。
“……”
枣祗沉默不语,似乎有心事。
“(他是希望有更多的颍川贤士投靠曹将军吗?)”
曹操与袁绍是汝南出生,汝南与颍川相邻,枣祗是颍川贤士,自在曹操与袁绍的争取名单内。
枣祗选择了曹操,但是大部分的颍川士族都投靠袁绍,难免有些落寞。
“(我的朋友几乎都在朝廷仕官,若要说尚未仕官的……)”
荀彧的脑海中浮现了郭嘉,但他随即摇了头。
“(不论如何,要以东郡为基础,让世人见识曹将军的实力才是。)”
比起三寸不烂之舌,事功毋宁更能让贤士信服。
荀彧拿起石桌上的文书,继续研究东郡的风土民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