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 3)
曹操讨贼归来,已是春末。
曹操甫入城就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是近期最受欢迎的东郡太守。
长期出征在外的曹操即使不解为何受到爱戴,依然微笑对百姓挥手致意。
“……”
荀彧面带笑容,于城内迎接曹操。
“曹将军,请您继续守护我们!”
“曹将军,请收下这些……”
“曹将军……”
百姓纷纷欲将手头最好的物资送予曹操,一名高大的壮汉以眼神示意后方的士兵代收,并以身环绕曹操,不让百姓与曹操直接接触。
壮汉高曹操一颗头有余,腰大十围,轻易遮掩身着军装的曹操。壮汉容貌雄壮刚毅,腰围虽大,却有浑身的肌肉,让人知晓他有过人的力气。
“(他就是曹将军的新护卫吗?)”
荀彧想起夏侯惇先前提起的事情。
“是你让百姓来迎接吾的吗?”
曹操走到荀彧的身旁,略略挑了眉。
“孟子曾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
荀彧拱手持敬,以孟子之语回覆曹操。
“嗯……你说得不错。”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后,轻拍荀彧的肩膀。
比起内斗遭败的第一任太守,无法抵御盗匪的第二任太守,曹操有最强诸侯袁绍的后援,并保护东郡免于战火侵袭,自然获得百姓的青睐。
“然而,盗匪层出不穷,若未从根本解决问题,东郡百姓迟早无法忍受。”
曹操回身望着士兵手上的物资,面色凝重。
“曹将军以为该如何是好?”
荀彧顺着曹操的角度,询问其想法。
“……这不是吾交给你的难题吗?”
曹操哈哈大笑,将问题转回荀彧。
“我以为百姓所苦,不止于盗匪。”
荀彧看向逐渐远去的百姓,神情凝重发出悠长之语。
“朝廷无道,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就会沦为盗匪了。”
曹操深知乱政的可恨,却无法终结,不由得长吁。
“事实上是近年来没有一名太守真正为东郡百姓着想过。”
荀彧对曹操摇了头,道出他观察数月的论点。
“……”
壮汉眼睛一睁,压抑自己不发出声音,仍无法隐藏对荀彧的不满眼神。
“……吾不是很努力讨伐盗匪了吗?”
曹操调整了语气,态度也显得不悦。
“为了抵御盗匪,不得不建设繁多的军事堡垒;为了讨伐盗匪,不得不抽调民夫与资源;即使除去了盗匪,东郡百姓依然不得安宁。”
荀彧从怀中取出一份竹简,摊开在曹操与壮汉的面前。
竹简上记载了近年的工程建设,只要盗匪一来,几乎都会被盗匪所坏,不断重复同样的建设。
“你的意思是……是吾让百姓过得更苦了?”
曹操就如负荷异常沉重的担子,即使有强健的体魄,依然难以喘气。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荀彧吟起诗,将百姓的心情化入其中。
“褚听不懂,但能感觉是悲伤的诗句。”
一旁的壮汉按捺不住情绪,终于启口发问。
“是〈鸿雁〉篇,抒发百姓为劳役所苦。”
曹操回答壮汉的问题,神情复杂。
“(这确实是两难……)”
百姓希冀不受劳役的生活,但在悠悠乱世中劳役只会更为频繁;曹操也不愿百姓受苦,但现在东郡的情况,无法容许他不役使百姓。
荀彧必须点出问题。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朽。”
曹操应和〈鸿雁〉篇,道出太守之苦。
“(……这是曹将军自己创作的诗句?)”
荀彧搜索脑内,未有此诗之印象,认为是曹操即兴之作。
“既然如此,公家一切从简,后续修缮暂缓。”
曹操只能再行精简,以减少支出,减轻百姓的负担。
“……曹将军,先前我与枣先生通过信件。他招徕到一批游民,以为可在东阿附近进行开垦,欲得曹将军之同意。”
荀彧又从怀内取出一份竹简,是枣祗亲笔所写,并附有东阿地图,告知耕地位置。
东阿附近都是农田,还有充沛的水利可供耕作,然而人口大量流失,缺乏劳力开垦,最适合作为第一站。
“真有你的!既然如此,还不速速实行。”
曹操浏览一次后,发出豪爽的笑容,如吹来一阵清爽之风,尽扫内心的忧虑。
“曹将军不再评估吗?”
荀彧低下头,不解曹操的用意。
“吾得随时备战,之前不也将内政琐事委交于你了?你决定就好。”
曹操摇了头,将竹简还给荀彧。
“此非司马之职责,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