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两个彩儿(1 / 2)

加入书签

秦正也愣住了。不就是个棉花吗?虽然它是至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后世的米帝,也把它列入二十二种必须的战略储备清单中。可这是大唐啊,有必要弄得这么庄严么?

大家可不是这样想,第一个想明白的居然是吕顺,他率先发了个毒誓。

而后包括婶娘、师父在内都重重的发了誓,这才坐下说话。

谢科望着秦正,道:“正儿,你想怎么样?”

我想怎么样?我能怎么样啊?当然是先育种,有了种子就向大唐推广啊!这不是书上穿越众玩熟了的套路吗?

秦正回道:“交给老军村育种。”

“然后呢?”谢科追问。

秦正答道:“有了种子,就大面积推广啊。”

“然后呢?”谢科紧追道。

秦正道:“人人都能有衣穿、有被盖。”

“再然后呢?你想当皇帝?”谢科语气突然一紧。

秦正沉默了。倒不是他不想当皇帝,而是因为小灰描述的远景更诱人。他要为了那个去努力。但是,此刻,他反应过来了。

见秦正不语,谢科厉声问道:“你想当皇帝?”

“不不,”秦正连连摆手,道:“不想。师父,徒儿知道错了。”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最重民心,过两年李二就会说出那句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在历史上振聋发聩。

可服危助困送温暖,这是朝廷的活。你一个乡下人,少做一点没什么,干多了就是事了,干大了就是刁买民心,会有人来问你想干什么了。要施善举,还要找个门路才行。

当然,通过门阀世家、五姓七望也不是不可以,他们现在的执行力甚至现在比李家还强。可是,秦正先得靠着李家活着,总不能呼吸着李家的空气,刨着人家的祖坟吧。

谢科见秦正想明白后,也不为己甚,不再继续追问,说道:“兹事体大,我要给二哥修书一封,待二哥回信后,再作计较。”

从船舱里出来,大家表情各自不同。秦伯很担心,胡列很兴奋,吕顺却是极度狂喜。

舱内留下谢科和贾氏二人。

谢科坐在地上沉思不语,贾氏还以为谢科还在生秦正的气,就解释道:“老七,正儿是不会当……”

谢科开口打断贾氏,道:“我知道,眼神是瞒不了人的,刚刚我也是心生警兆,故此追问。我是在想,这正儿满脑子奇思怪想,听起来好笑,但似乎每一个都有道理。说蒸酒,就是向前一步的事。盐吧,更是。可是有谁再往前走了这一步?他画的那个马按着,那个马鞋,哪个不是一点即破,哪个不是看似寻常、实则妙用无穷?看来,给正儿启蒙的这老人家不简单啊。”

贾氏道:“正儿娘走的时候,你二哥跟着秦王在前线,是我去接的他。那时候秦爷爷也快不行了,强撑着送到门口。后来问过邻居,都就说不知道什么时候秦爷爷就来了,老人家脾气很怪,在村里,除了教正儿外,谁都不理。我这次临时起意,就是要回齐州看看。”

谢科道:“也好,天下之大,奇人异士何其多也。我看,这正儿所说的,都是来自于这个老人。听似神乎其神,但仔细追究下来,怕是都确有其事。那个香料岛,还有那个占城稻,似乎都有脉络可循。还有,这个棉花,听说就在西域之地,让人好生心动啊。”

贾氏一听,笑道:“怎么?呆不住了?”

谢科笑道:“那倒不是,静极思动,心头一热之下就跑来想看看二哥,见了正儿就起了收徒之心。至于李家么,连年战乱,四处漏风,不想也罢。至于棉花,正儿那句话说的极好,我做这事,不为李家,只为黎民。”

贾氏问道:“那,老七,你待要怎样?”

谢科道:“我看正儿是块璞玉,想把谢家箭术传授于他。年底之前,我都会督着他,把根基扎稳。”

贾氏大喜道:“江湖上都说,神箭谢映登射术无双,当世第一。要是传授给正儿,怕他要前程似锦呢。”

哈哈,谢科笑道:“人各有志,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前不前程的算什么?当不当皇帝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有衣穿,有饭吃,能平平安安的过上太平日子。好期待啊,正儿这把利箭,能把李家大唐的这层破纸,捅出多少窟窿。”

秦正拉着小丫头出门,小丫头就趴在耳朵边上小声说道:“那谢叔父好凶啊!嘻嘻,彩儿在心里边打了他屁屁呢。”

秦正不由莞尔。

来到船头,船已离开了码头,宽阔的河面上,游动着无数小船。正是日上三杆,远处河面上浮动着斑斑点点的光影,仿佛一路碎金,铺到天边。

突然,空中飞来一只小鸟,扑棱棱的飞到秦正眼前。秦正脑中传来童声:“正哥哥,你决定了吗?彩儿刚刚感觉到体内异动啊。吼吼,彩儿好高兴啊。”

说完,它转头看见小丫头,拦住一脸疑问刚要问话的秦正道:“别问,我也不知道!我去逗逗小丫头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