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种蜃(2 / 6)

加入书签

张老道眯着眼上下打量几眼顾箴,“看样子是在习武?贪多嚼不烂,先开了玄关再说吧。”

张老道说完也不再理会顾箴,转个弯就往自家走去。

顾箴目送张老道进了门,寻思着回去就问问常老爷子岁遗山是个什么地界。顺便再了解一下各方势力。

想及此处,顾箴也不再耽搁,提步往常右村去。

快步来到之前飞剑曳地之处,自然是看不到那卖炭男子、病女人以及那个孩子,就只是能看到一地的狼藉。他站在一边,心下却想起了自己刚才见到此情景时不自觉咧开的嘴角。

那不是当时的自己想要做的。

他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表现出了那种表情,虽然只是一瞬,但在顾箴的脑海中,印象至深。他仰起头,忽地想起了刚刚来到幸洲时,在那场几乎湮灭自身一切的大梦中,最后听到的话,最后两个字。

“蜃楼。”

意味不明,就只是忽然想起。

……

韩兮象举着酒壶,将眼前人面前的杯盏斟满,随后为自己添好。

他举起杯,朝眼前人示意一下,随即饮尽杯中酒。对面张莽身着便服,此时坐在怀青县最为有名的通明楼二楼雅间,眺望着来往人群。

通明楼地处怀青县南街,往东不到半里,就是韩兮象念念不忘的白芷观,往西半里,又是怀青县城隍庙,若是站在西面临窗位置,还能越过低矮的屋檐见到城隍庙的外墙,若是赶上每月十二日,更是能够看到城隍上空腾起的袅袅云烟。

通明楼面前是一条县里修拢的小河,河水还算清冽,堤岸稍浅,两侧皆是斜坡,多种有柳树,另有凉亭二三,遮掩在柳树轻纱下。中间隔着一条河的对门是与其名声差不多的脂妍阁,熟稔此类场所的光是看最后那个字,就能知道应是此地最好的风月场。

而张莽此时看着眼前的场所,不由得微微颦眉,韩兮象注意到了张莽的眉头,见周遭无人,不禁问道:“二叔,怎么了?”

“巍之,你来看看,这脂妍阁上空。”张莽指着河对面,开口道。

韩兮象望过去,不多时回头道:“什么也没有啊。”他说完,好像想起了什么,又朝对面看去,语气有些惊诧道:“怎么会?气呢?”

这不由得韩兮象不惊诧,钦原国凡是风月场,定然都是由朝廷管辖的,而那些极个别的不属于官营的青楼,也都掌握在大家族中,寻常富商纵使富甲一方,也是决计不敢沾染的。

一来青楼所产生的利润极为可观,这从他最初的祖师爷,那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吾夷开始,一直到历朝历代,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朝廷不可能不摄入囊中。以致于还有设有专门的教坊,司管四道青楼。教坊下辖青楼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一二等青楼名称尾缀为‘馆、院、阁。’而三、四等的则以‘下处、楼、店、班’为尾缀。

第二个原因则是,风流场好生蜃气,若是不加以管制,任其蜃气四溢,久之必成大祸。又因其犯了佛教的‘色’字与道家的‘秽’字,所以一般不为两教所喜。

张莽端起酒杯,放在鼻尖嗅了嗅,“有人动了心思啊。”

说着杯中酒入喉。

韩兮象往前凑凑,“二叔,这会不会是李党……”

张莽放下杯子,夹起一粒花生米,放在嘴里嚼着,“巍之,明日差人将脂妍阁后面主事人、掌柜、老板、老鸨、录事以及其仆从下人的情况查一查,整理好了给我送来。”

“是。”韩兮象将身体摆正,又将目光放在楼下来往人群里,似闲聊般道:“侄儿今天去了江源寺与白芷观,江源寺还有些细节没有理清,需要再去确认。而白芷观,虽然整个观中就只有三人,但却让我有些看不懂。为何一县之内的道家门庭主事没有一点修为傍身?”

“哦?观主是谁?”张莽再来之前,没去过崇玄署,而是将其交由韩兮象去做,所以有此一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

韩兮象又为两人添满酒,“观主姓商,配有清逸二字,不知是道号还是俗名,带着两个弟子,一个是商真鹿,另一个叫商梦鱼。”

张莽眉毛跳了跳,“在你看来,与李党是否有牵扯?”

“白芷观地处闹市,平日里人多眼杂,占地也不大,并不是一个藏人的好去处,而且道家向来也不牵扯朝廷的事,依侄儿所见,应当没关系。但那个商清逸也许并不像表现的那么简单,侄儿会留意的。”

张莽拧转着桌子上的酒杯,“白芷观一事先放一放,清容那里还需要你的协助,周家确实有问题。”

“二叔那里有线索了?”

“有了一些佐证,但还不足以确定,你这两天去轻容那里,她会告诉你该干什么。”

“是。二叔。”

……

黄昏,顾箴回到自己房中温习书籍,刚坐下,就听见了敲门声,他起身打开门,是陈疏成。

顾箴有些意外,叫了一声‘父亲’,随即让开身子请陈疏成进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