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消失的手艺、钓黄鳝(2 / 3)
特制的石膏。
还有补锅的手艺人。
蒋非对他们最深的印象就是补锅师傅一来到村里,大家都提着漏水的锅过去排队。
补锅师傅拿着工具一顿敲打,锅就补好了。
补锅师傅经常会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那时,家里的东西坏了都会修修补补继续用,真正的“缝缝补补又三年”。
补锅师傅靠着补锅的手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日子能过得比普通农民好一点。
还有修鞋匠、剃头匠、修表师、箍桶匠……
蒋非上小学前,没有去过理发店。
家里边谁要是剃头的话都会把剃头匠叫到家里来,准备一盆热水和一条毛巾就行。
锋利的剃刀在头上来回剐蹭,不会留下一点伤口。
而且熟练的师傅速度很快,几分钟就能剃完一个。
锔碗、补锅、剃头匠,现在村里已经完全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修鞋匠倒是偶尔还能在集市上看到,只是师傅数量少,顾客数量更少。
每次在集市的一角看到他们,一架补鞋机、两个小板凳便是修鞋匠的全部家当。
这门手艺看似不起眼,但是里面却讲究的很,腿上一块布,手上一根针便将破旧的鞋子恢复如初。
民俗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
时代在进步,这些手工艺不再被需要,只能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慢慢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里。
蒋非坐在树下和程大娘唠嗑了好一阵,郑大爷拄着拐杖走了过来。
三人又聊了好一会儿。
金色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间隙洒了下来,在地上映出点点亮光。
树上缠绕着的牵牛花开着浅蓝色的花朵,在太阳的照射下,花朵正一点一点失去水分。
老母鸡在树下刨坑,大白鹅雄赳赳,气昂昂地巡视着自己的地盘。
一只老黄狗躺在墙角的阴凉处闭目养神,时不时半睁开眼睛看看聊得开心的三人。
蒋非本来打算去采摘园瞧一瞧的,没想到在郑大爷和程大娘这里一待,待了一个多小时。
他看了下时间,起身告辞,不往采摘园去了,回家吧。
……
每年六月到八月这段时间,是黄鳝最肥美的时候,肉质细腻。
下午五点过后,有几个钓鱼老在稻田边上的小溪里垂钓,不是钓鱼,而是钓黄鳝。
蒋非在钓友群里看到汪来鸿和季展霖都在,过去凑了下热闹。
在溪边钓黄鳝的有五人,他们在钓友群里约好一起过来的。
除了熟悉的汪来鸿和季展霖外,另外三人,蒋非也认识,时常见到他们来村里。
“小非,你来得正好,帮我找找黄鳝洞哩。”
汪来鸿看到过来的蒋非,立马把他拉了过去。
他们钓黄鳝,不是随便把钓竿往水里抛,而是要先找到黄鳝的巢穴。
黄鳝在水中,一般都是自己在软泥中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或石洞中穴居的。
黄鳝洞大多打在池塘、湖泊、水田或小河沟的靠岸边的水中。
由一个上洞、一个下洞和一个窝组成。
上洞一般在水面上约10厘米的地方,下洞在水面下约30厘米的地方。
洞径因黄鳝的大小不同而同,小的手指粗,大的可达6~7厘米。
窝在上洞和下洞之间,呈圆形,直径约10~15厘米,是黄鳝转身、产卵、孵卵的地方。
“我看看能不能找到。”
溪边的土质松软,黄鳝洞一般会在接近水线的位置。
溪水有时涨有时落,黄鳝会根据溪水的量,不断地改变洞口的位置,使洞口经常处于与水线相平。
从而既保持洞内的湿润,又避免为水所灌。
蒋非把范围锁定在水线之上6~8厘米的区域。
“汪哥,这里。”
蒋非很快找到了一个,黄鳝洞的洞口圆润、光滑,从洞口到水线有蠕行的痕迹。
“论找黄鳝洞,还是你行啊。”
汪来鸿拿了钓钩过来,他为了钓黄鳝,买了专门的黄鳝钩。
蒋非看了,在心里啧啧两声,真讲究,他们以前钓黄鳝,工具都是自己随便折腾出来的。
汪来鸿把蚯引挂到钩上,整条蚯引穿入长柄钩,不露出钩尖或留一段蚯引在钩外。
否则黄鳝会光吃蚯引不上钩,难以钓获。
他轻轻地将钩饵伸入洞中,缓缓上下抖动饵料,引诱黄鳝咬钩。
一般来说,黄鳝贪食,只要闻到腥气,就会抬起头来将钩饵一口咬住往下拖。
只要洞穴中有黄鳝,经过几次逗钓,它们多会前来觅食。
“来了!”汪来鸿小声说道。
汪来鸿的手感觉到黄鳝已经咬钩,他向前推了下钩柄,好把钩子伸入鱼嘴。
然后转动一下钩柄,让钩尖钩牢后,再慢慢地抽出钩柄。
这个动作要缓,不然容易钩豁鱼嘴而造成跑鱼。
当感觉黄鳝上钩后,也不可以勐力提竿。
因为长柄钢丝条钩没有弹性,如果用力过勐,它们容易脱钩逃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