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凝式北逃(三)(1 / 2)
“官爷!”
看着推门而入的唐军士兵,一个下巴有着一撮胡须的小老汉惊慌地跑了过来,此人正是这家邸店的掌柜。
这个年代,开邸店的都是非富即贵,要么是本地的大家族,要么是地方官员,甚至还有寺庙。
“这邸店是你的?”一个火长看着跑来的小老汉,直接问道。
“官爷这话说的,我只是一个掌柜。”说着小老汉把一袋钱塞到了火长手中。
火长瞥了一眼周围,把钱袋放在腰间挂着,淡淡道,“既然你是掌柜,也就跟你说了。
从今天开始,平陆县归大唐镇南都督府管辖。邸店一律不允许对来往的货物收税,收税的由都督派来的官员负责收取,若有违背,直接关停邸店。”
掌柜脸色一变,连忙道,“官爷放心。”
邸店同时担任着堆放货物、交易和寓居的功能,但很多节度使以及地方官员会在关隘处开设邸店,强行征收商税。
这家邸店就是如此,是由陕州刺史开设,若是不被允许收税,邸店的收入会少好一大截。
“除了这事,还有就是寺庙不允许开设邸店,违者查封寺庙!”火长再提醒了一句。
对于这个规定,掌柜并没放在心上,他只是担心邸店不能收税的事。
寺庙不能开设邸店、经营田产以及其他的生意都是朝廷在天佑九年新颁布的旨意。
朝廷给了一个月的周转期,若到了二月中旬,依然有寺庙经营邸店、田产这些,直接由朝廷强行查抄。
虽说是给了一个月,但旨意从太原发放到各地,也需要时间,但二月中旬就开始强行查抄是不能改变的。
这项旨意自然离不开李柷的推动,之所以这么不留情面,就是想从寺庙身上咬一块肉下来。寺庙可以接受香
客的捐赠,但却不能经营生意,也不能随意扩建,人员也不能随意增加。
虽然李柷没打算灭佛,这些旨意下来,佛教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直接灭佛还是太冲动,毕竟灭佛的皇帝都没好下场。虽说他不信邪,但也没必要去尝试。
我不灭佛,我限佛总可以了吧?
吩咐完后,火长便欲离去。
“这位官爷留步!”
火长转过身,便看到旁边木楼上一个打扮得体、颇有气质的中年文士从楼梯上走下来是,身后还有数名护卫。
“你有何事?”看着眼前这只有在自家参军身上才有的气质,火长眉毛一挑。
“回官爷,不知此去河中的道路是否通畅?”杨凝式笑着问道。
“你是梁人?”听着那明显的梁地口音,火长神色戒备,身后的士兵也都把手纷纷放在腰间的刀柄上。
察觉眼前唐军误会,杨凝式连忙解释,“官爷不要误会,在下是读书人,祖上更是大唐的宰相,想借道河中去太原,接招贤令,为朝廷效力。”
听到宰相和招贤令,火长颇为惊讶。
眼前的中年男子是官宦世家?看着倒是像,但他都不知道大唐的宰相有哪些,自然也没去证实。
不过让他放松戒备的是招贤令。
招贤令出了好几年了,主要是针对考中大唐科举的士子,不管是进士、明经,还是明法。只要是在册的科举士子,都可以接招贤令,然后吏部会根据情况,安排官职。
别看太原朝廷走上了正轨,科举也是年年召开,但依然缺人。由于太原朝廷的底子是河东集团,而河东集团武强文弱,朝廷的文官比较奇缺。
虽说年年科举,还扩招,但这些年短时间难当大任。
所以才有了招贤令,去把那些隐居或者为
其他藩镇效力的士子们都吸引过来为朝廷效力。如今朝廷的不少官员都是通过招贤令来的。
火长其他的不知道,但却知道成功通过招贤令出来的官员,最起码都是八品官。
“原来是去接招贤令的。此去太原,需经过白径岭,道路通畅,只需出示你们的身份即可通行。”火长的语气客气不少。
“多谢官爷!”
得到想要的结果,杨凝式心中宽慰多了。
既然北上之路通畅,杨凝式也没打算在平陆停留,也怕被战火波及。
正如那个火长所说,此去白径岭的道路畅通,过关时,也只是出示了车上的书籍这些,身份都没明说,守关士兵便放行了。
不过在通过白径岭后,杨凝式并未直接去太原,而是向西去了河中府。
跟李詹孤身一人不同,杨凝式带着家人,同时身份也比较特殊,也怕直接去了太原会被人抓住小辫子。要知道在朱温称帝时,其父杨涉可是扮演着很不好的角色:就是向朱温送交大唐的天子印信。
虽说当时太原朝廷并不承认洛阳的大唐,但杨涉的做法有损大唐的脸面,若是被有心人抓住,肯定会吃苦。
对于杨凝式的担忧,李詹并不清楚,既然对方不愿北上,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他没得选,若是想重新出仕,只能尽快赶到太原。
就在杨凝式前往河中府城的时候,朱梁这边的局势也有了一些变化。
杨师厚率领大军渡过黄河之后,便被朱友贞的圣旨挡了回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