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金榜题名时(1 / 2)

加入书签

词曰:

日月隙驹,尘埃未定皆黑马,

东流不尽江河泻,地底成海,

人低成王;争名夺利为哪般,

百年尚有几人存;童叟闲谈,

渔樵赞;是非不在《春秋》下,

自斟自饮自长吟,何须赞叹知音寡……

千年以来,成绩一直是学生的命根,但现代即使落榜,还可以报名其他学校,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却是万里挑一,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中状元更不是一般人。

在永明朝时期,帝王权力再次到达了顶峰,对科举考试也更加重视。

王云汉族,名文成,字伯安,号文成公。

浙州绍府人,学者皆称之为文公先生。

永明朝德高望重的文圣!

文章博大宏大,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创立心意学——

心学,又称阳明学。

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由王云发展的儒家学说。

根据王云一生中的经历,结合佛、儒、释三学于一身所创立的新学说,其宗旨为“致良知”,王云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后王学徒分五个学派:

右派(江右学派)代表人物:聂豹、王垦、胡夙;

左派(浙中学派)代表人物:苏墨、王畿、穆念慈;

中派(中州学派)代表人物:戚贤、薛甲、徐正;

南派(闽粤学派)代表人物:薛侃、蒋信、朱妍;

北派(帝都学派)代表人物:朱得之、张牧、冀元亨;

而中州徐正,汉族,名无极,字中正,十七岁就获得春闱第一的头衔。

当时永明朝战乱四起,很多考生都想考以功名,每个人都发奋读书,希望能通过科举完成自己的梦想,享受荣华富贵,亦可以报效国家。

其中苏墨、徐正也不例外。

徐正本就聪慧过人,天才加上努力,他没有理由不成功。

公元1660,永明十四年,庚子年,秋闱。

这是永明朝第六次科考,徐正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在考场上披荆斩棘,出口成章,拔得头筹。

太过优秀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人,往往不是被万众瞩目就是被嫉恨,徐正的优秀被永明宗所欣赏,并钦点徐正为状元。

但他的才华,也同时被来自帝都的考生所嫉恨。

原本徐正是永明朝最年轻的状元,本该拥有荣华富贵的他,却在中榜后二十天削去状元资格,这是为何?

金榜题名的风光!

在中州可以说未出仕就已经家喻户晓,徐正是“中神州十大才子”之一。

与落云皇朝小王爷苏墨,并驾齐驱,同一时期考中状元!

然而结局却截然不同……

当时科举考生分为南北两派,但因为南北两方的境遇不同,南北方的考生水平也大相径庭。

北方可以说是连年战乱,一些考生平时食不果腹,甚至衣不蔽体,南方考生则大都优雅并且水平也要优于北方。

而徐正虽生在北方,却在南方求学,成为南方考生的代表,可以说,他把所有的风光都收入了囊中。

这次总共出了进士52人,细数过来竟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

徐正考取状元后,人气极其高涨,就连地方的父母官都来巴结徐正,给他挎红花骑白马的待遇。

徐正故乡更是如同过年了一般,家家灯火通明迎接状元郎。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徐正考中状元,下一步就是在京城入翰林院,做翰林院的修撰,可谓开局踮脚就能碰到巅峰。

甘州、盐堡城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而徐正也定不会忘记乡里乡亲,必然会给他们安排个一官半职。

其风光荣耀可想而知,并且徐无极的潜力亦不止如此。

翰林院只是起点,未来更有大好的前程等着他,但是树大招风,徐无极愈风光,落榜的京城考生心里就越难受。

导致了科举界最大冤案!

俗话说飞得越高摔得越惨,北方考生为了翻盘,竟然联名举报主考官蹈暗箱操作,打压北方考生。

但不得不说这次的情况实属特殊,所有中榜考生无一个北方人。

但是也不怪人猜忌,不只是刘思吾两人,几乎所有的考官也都是南方人,这不能不引起怀疑。

这些北方考生,大张旗鼓在京城游街示众,所到之处无不喊冤。

永明宗本就关注科举之事,再加上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事已至此,他必须给落榜考生一个说法。

永明宗立刻下令,严查此事,但不管如何查证,刘思吾一众考官,竟然没有一个贪赃枉法之辈,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可让永明宗犯了难。

要知道但凡有一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