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张冠李戴(2 / 2)
这个时候,且不说玉堂两只眼瞪成了铃铛,连才刚等着看文章的人,也大张着嘴,里面足足能塞进去鸭蛋。欧阳莅见此也惊得呆了,不知所措:玉堂这毛虫谁碰着蜇谁,今日也落到井里了!欧阳不帮,众人一个个瞪大了双眼,都拿眼在问。
玉堂倒驴不倒架,在心里暗暗把三良骂一声,又开口道:“都不用惊讶,这些是汴梁城新出的小说,市井里面人人传看。已出了话本,演出戏来,看的万人空巷了。
我今天特意带过来,分来与大家赏一赏。此等书虽然言语粗鄙,因借物喻理、深入浅出,市井小民争相传颂,百姓受这些影响颇广。你们这些人专事雕虫,名声再高,也只是在小范围里面自娱自乐,教化民风远不及它!”
因这个话儿,有人立刻评价道:“有句话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子珩这话儿,听起来似乎有一些道理,然而仔细一琢磨,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若说浅显易懂的,前朝有一个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的,还有个杜甫,他们受民间拥护也罢。可是你看看这些小说、话本,都写了什么?
他们的目的就一个赚钱,市井里乐意看什么,他们就跟风过去写。只要看的人高兴,既能让项羽做伴当,也能让韩信当马夫,跟教化民风有什么关系?你去跟他们说史实,把历史揉碎了跟他们说,那些人跟本不爱听,三两句就开始打瞌睡。
偏偏那些杜撰的东西,借着‘史料’的外壳,将历史篡改的七零八落前后不通,市井里偏偏就爱看,就愿意信他!就那些破绽百出、矫情的东西,稍微有一点学识的人,就看不下去,偏偏能让他们感动,一个个痛哭流涕的。文人看见了这种情形,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还有人道:“虚幻猎奇的东西,无非是村坊、市井里想象之作,破绽实在是难避免。观其内容,无非是穷书生遇到了仙女垂青,突然就转运发达了;某个穷困落魄的人,孰料亲爹是东京的首富,突然捞着一大笔钱;或者是武夫偶尔救了个宰相,因他带携,立刻就升职做了大官。
无非讲些穷汉转富,好运连连,银钱、美人这些东西,如何如何堆积如山。当初看不起他们的人,如何如何低声下气,懊悔万分。看这种无非过一把瘾,用书中人物的奇遇,缓解自身穷困的处境,在教化民风上又有何益?”
听到这些,马上有人接话道:“我听说白矾楼里有一道菜,因为话本里一个奸臣常吃,就出名了。出名以后,不少人为了显身份,人人都争着要去吃——他们就不学个好的!”
说到这时,众人都议论纷纷的,终于有人重新把话儿说回来道:“书以言志,不在于广在于深。这些讨好媚俗的东西,内中弊病实在多,空洞无物。若是让这些流传下去,岂不是要贻笑万年,让后人当我朝没人么。”
便有闲人反驳道:“话本、小说之类的,多是些落魄文人写的。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却也不能贬太低。你在年幼无知的时候,说话影戏那些东西,不也是同样看的津津有味。怎么一进了太学的门儿,当初给你开蒙的先生,就看不起了?”
因这个话,那人顿时上来脾气,马上斥道:“你这个比方根本不对!你小时候,因为一块糖被拐子拐了,难道还因为糖的滋味,特意去感谢拐子么?!”
说到这时,又有几个加入讨论,一时间七嘴八舌,就此话题展开来,一时间你来我往议论纷纷,好不热闹。有些圈子,素养不高显得太乱,果真他们素养高了,却又排外规矩多,难容异己,时间一长就冷清了。
趁众人辩论,无人注意这边的时候,玉堂给了人群里抬眼呆看的小厮一个爆栗,剜他一眼,两个一道烟挤出人群来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