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番外二】流水账,蒸两个馒头(4 / 6)

加入书签

渐渐记事。

因此,在沈瑶开始认人的那段日子,沈怿远处北方未能参与,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就很棘手了……那是中秋吃月饼的时节,一大家子人聚在王府里看几个小孩子跑跑跳跳,言书月家的小公子今年也满两岁了,拉着沈炼在树下玩蛐蛐。

气氛温馨祥和,众人有说有笑,很是热闹。

沈怿是在此时回府的。

他走得急,一身戎装未卸,风尘仆仆,立在门外的那瞬,整个人透着一股肃杀之气,当下满院子都没了声音。

沈怿久未归家,难得对面全是脸之熟人,还没来得及叙旧,第一眼先瞧见了自己女儿。

一年不见,孩子长高了,五官也清晰了很多,像书辞多一点,文文静静的站在人群中,正怯生生地打量这边。

他走过去,撩袍蹲下,盯着小姑娘看了许久,唇边浅笑。

“阿瑶。”

沈怿自然而然朝她张开手,“还认不认得爹爹?”

沈瑶目光警惕地盯着他,铠甲在日头下寒光粼粼,沈怿对她来说整个一庞然大物,还是颇有攻击性的那种。

怀里的布老虎搂得越来越紧,她表情为难,终于转过头想去找自己的嬷嬷。

王爷在前,老嬷哪里敢出这个头,忙把小郡主往沈怿跟前推。

沈瑶如临大敌,一见她不顶用了,于是撒开手,准备跑去抱高远的腿,幸而后者反应极快,蹭蹭蹦出老远,一副自保之态。

书辞眼下有事不在场,她站在原地孤立无援很是着急,四下环顾了一圈,本能地冲着眼熟的,又离自己近的人扑去。

这一扑,就扑到了一个最致命的人身上——晏寻。

院中众人整齐地抽了口凉气。

沈怿嘴角的笑渐渐褪去,他双目眯起,神情不明地望着对面。

偏偏晏寻像是故意为之,不仅没松手,还宽慰似的在沈瑶肩头轻拍了两下,挑衅般地迎上他的视线,然后微微一笑。

“……”

在近处的几名侍卫已经清楚的听到那关节处发出的“啪咯”之声,背后汗毛直立,忙不着痕迹地退开数步。

沈怿似笑非笑地冲着晏寻站起身,对方也很配合地与他对视。

两道刀锋般的目光交汇在一处,其中仿佛暗藏着奔雷闪电,狂风骤雨,风雪冰天……感觉这二位随时都有可能打起来,温明忙把妻儿老小护住,撤到几丈开外。

突然间,远远的听到一句诧异的惊叹。

“你回来了?”

几乎是在同时,双方眼里的敌意骤然散去,沈怿侧过身,青石板路的尽头,书辞神色惊喜地朝他走来。

“上个月接到书信,还以为你得耽搁好一阵,没想到能赶上中秋,太好了。”

“一会儿去换身衣裳,我让厨房做你爱吃的菜。”

言罢,她将晏寻腿边的沈瑶抱起,往沈怿身边凑了凑,鼓励道:“瑶瑶,你不是老说想爹爹么?现在爹爹回来了,给他抱抱好不好?”

沈怿微扬起眉,尽量让表情显得温和一些。

饶是娘亲在旁,沈瑶的戒备还是没放下,她咬着嘴唇迟疑了片刻,终究扭头去,紧紧抱住书辞的脖子。

“哎,你害什么羞,这真是你爹……”

早知道会是这般结局,沈怿倒也没太失落,只无奈的笑了一笑,轻摇头。

其实长时间赶路的人并不适合跟着吃喝玩乐,更应该好好睡一觉。

知道沈怿疲惫,众人没有待太久,用过饭后便告辞离开。

沈瑶原本是跟着书辞住在一块儿的,而今他回来了,说什么也不肯进屋,只一言不发地拽着自己的嬷嬷往别处走。

等书辞哄完了闺女回房,天色早已大黑。

刚锤着肩膀行至床边,沈怿便从后面抱了上来,一年没见了,想媳妇还是多于想女儿的,耳鬓厮磨了一番,问了句废话:“这么久没回家,想我不曾?”

“想,当然想。”书辞抬手去摸摸他的头,回答得不是一般的敷衍。

实在不能怪她,成日里有两个要带孩子,还都是半大的年纪,最难伺候,忙得都没空想男人了……

沈怿不知听没听出她的语气,良久埋首在她颈窝,半晌突然长长叹了一声,似有几分难以言喻的郁结堵在心口。

“怎么了?”书辞总算发觉不对,“难得一家团聚,怎么还叹起气来?”

“你说怎么?”他无奈,“为夫我在外面不眠不休的保家卫国,回来女儿却跟着别人跑了,我能不心塞么?”

“我现在算是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什么了。”

他自问自答:“八成是儿子不认他,何必自讨没趣。”

书辞明白缘由,忍不住想笑,转身去伸臂回抱他,轻拍着沈怿的背脊。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不要紧,横竖瑶瑶还小,慢慢来,她会接受你的。”

“自己的女儿还得要她接受?”沈怿摇头叹息,“天底下怎会有我这么可怜的爹……你也不帮帮忙,看着姓晏的欺负我,你就高兴了?”

“什么话。”书辞推开他,一本正经地为自己解释,“我可是天天拿着你的画像让女儿叫爹的,可画和人毕竟千差万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