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王莽出人意料,狄仁杰石破惊天(3 / 4)

加入书签

秋时代晋国的一位传奇国君。  他在年仅十四岁的时候登基,重整晋国朝纲,压服了以智氏为首的六卿,击败了南方野心勃勃的楚国。  让齐国和秦国都不得不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周天子也必须在晋悼公会盟天下的场合中命人带来礼物致意。  晋悼公时代,是晋国在晋文公、晋襄公父子之后,又一次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时代。  韩厥、智罃、魏绛、赵武(赵氏孤儿)等日后在历史上留下响亮名声的名臣,都是在晋悼公时代被发掘出来,走上历史舞台的。  只可惜天妒英才,晋悼公仅仅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去世,随后的晋国国君们再无他这般能力,被六卿架空。  最终,魏赵韩三家在内战中胜出,和平瓜分了晋国,这便是“三家分晋”。  以晋国的灭亡为界限,东周王朝从春秋时代进入了战国时代。  武则天看了一眼狄仁杰,似笑非笑地开口:  “狄卿这是在考较朕的历史水平吗?”  狄仁杰哈哈一笑,道:  “臣并无此意。但作为人臣的本分,臣还是觉得……”  顿了顿,狄仁杰继续道:  “若是陛下能和大周太子一起坐在此地观看这篇金幕视频,想来定然会对太子殿下颇有启发,将来不至于如西汉皇帝们一般,被王莽玩弄于股掌之中。”  武则天闻言,脸色顿时变冷。  “狄仁杰,你这是什么意思?”  自从看完了金幕视频之中的李隆基篇,知道了“神龙政变”之后,李显、李旦两个儿子和所有李唐宗室都已经被武则天幽禁的幽禁,杀死的杀死。凡是体内流淌着李世民血脉的人,此刻都已经远离了武周的权力中枢。  武周王朝,此时并没有太子!  狄仁杰却特地提起这个话题,显然若有所指,立刻就让武则天变得警惕了起来。  狄仁杰看着面带怒容的武则天,脸上却并没有多少惊慌,而是很从容地开口。  “臣只是在陈述事实。陛下虽然春秋鼎盛,但毕竟也已经是年过六十。”  “若是不早立太子,一旦陛下出了什么意外,那大周王朝危矣!”  武则天冷笑道:  “怎么,你听起来似乎很希望朕出意外的样子?”  来俊臣在一旁听到这里,立刻二开口道:  “陛下,臣早就说过,这个狄仁杰心怀李唐,对大周不够忠诚!”  “还请陛下下旨,将狄仁杰交给臣审讯,臣一定会让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全部招供!”  狄仁杰胖乎乎的脸庞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变化,注视着武则天,缓缓开口:  “陛下,您知道老臣说的是事实。”  “国不可一日无君,说的是主君,也是少君!”  “大周是不可能一直这么持续下去的,难道陛下也希望看到大周变成和历史上的秦朝、隋朝一般,二世而亡吗?”  武则天冷笑道:  “所以说来说去,你还是想要让朕立李显、李旦那两个养不熟的白眼狼?”  “你想都别想!”  狄仁杰表情从容地开口道:  “老臣之前确实是有这样的想法,但如今老臣的想法已经改变了。”  武则天心中微动,好奇道:  “难道这一次你被武三思和武承嗣打动了?”  这两个武则天的侄子,自从李旦李显等人被幽禁之后,就成为了武周王朝最热门的太子候选人。  两兄弟之间明争暗斗,为了太子之位相互攻讦,让武周朝堂之中乌烟瘴气。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则天才会重用狄仁杰这个身上带着很深李唐印记的臣子,让狄仁杰作为百官之首的中书令。  狄仁杰无论和武承嗣还是武三思之间,都没有什么关系。  狄仁杰闻言,微微一笑。  “不,请恕臣说一句,在这件事情上,陛下的眼界还是过于保守循旧了。”  武则天微微一怔。  “你这是什么意思?”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华夏的女皇帝,武则天打破了华夏五千年以来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的惯例。  这样的武则天,竟然还会被说成“保守循旧”?  狄仁杰从容一笑,看了一眼站在武则天身旁的上官婉儿,缓缓开口道:  “除去武显、武旦、武承嗣、武三思四人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同样也有能力继承陛下的皇位,也能保证大周不会二世而亡。”  “而且,陛下应该也不用担心此人会在陛下年老的时候发动什么政变。”  “恰恰相反,此人一定会竭尽全力地维护陛下缔造的这些秩序,一定想方设法让天下的大周子民都看到陛下安享晚年而终。”  武则天眉头一扬,道:  “别卖关子了,说出这个人的名字。”  顿了顿,武则天凤目中闪过一丝厉芒,道:  “若是此人不能让朕满意,你的这个中书令就不用当了,回家好好养老去吧。”  来俊臣在一旁听着,双目之中顿时露出了炽热光芒。  若是狄仁杰当真没了官职,来俊臣是说什么也要把这个可恶的死胖子给弄死的。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来俊臣和狄仁杰明争暗斗,每一次都被狄仁杰耍得团团转。  若不是武则天多次拉了偏架,来俊臣早就被狄仁杰玩得身败名裂了!  狄仁杰面对着武则天的严厉和来俊臣的觊觎,脸上表情一如既往地淡定从容,笑呵呵地开口:  “陛下,此人就是您的女儿,大周太平公主!”  武则天愣住了。  上官婉儿的身体明显颤抖了一下。  来俊臣瞪大了眼睛,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过了好几秒钟,武则天才回过神来,道:  “太平?”  “不,她不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