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影响力竟然如此巨大(1 / 2)

加入书签

早些时候听说可以封驳与票拟时,还以为朱和尚真的发狂了,为何愿意赋予大臣们这么大权限。但现在才发现

其实他不过是把大臣变成了劳力者!这样不管未来的大明朝换了多少位皇帝,

只要有这‘批红权’在,官员们便不可【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谈谈看,是内阁制度优越,还是 制度更胜一筹?”

胡惟庸一听,立刻愣住了,想开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他心里叫苦,能说什么呢!

内阁制显然旨在使臣子们效劳如牛,努力地维护皇权,对其提出质疑,

无异于直接挑战皇帝独揽大权这一原则。

朱和尚会放过质疑的人吗?但是如果他不反对……

那他不就成了无能之徒,被朱和尚瞧不起吗?

在朱和尚眼里,无能甚至比任何过错更为致命。

一时之间,他陷入两难之地,急得直冒汗,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没有话可说?”

朱和尚目光一敛,面色阴沉地说:“那么刚刚你是故意针对朱航,为了压他的风头?”

“不是这样的!”

胡惟庸急忙反驳,却显得有些语无伦次,“小臣只是……只是……”

“到底是‘什么’?”

朱和尚的声音冷若寒冰,“胡大人继续。”

“小……小臣……”

胡惟庸几乎要哭出来,绝望地望向李善长求助。

李善长心中虽无奈,仍挺身而出说道:“圣上,胡惟庸不过是学识有限,他认为 制度是最好不过的,尚不足以理解内阁制的好处。”

“就和茹太素一样,二人并非故意作对。”

“请皇上念在他们过往辛勤劳苦的功劳,给个改正的机会。”

“对对对。”

胡惟庸也随声附和,“小臣见识浅薄,实是为了国家忠诚办事,方才说错话……”

茹太素听到自己的名字被提起,微微蹙眉,瞥了李善长一眼,但也出来表态:

“确实是小臣目光短浅……”

朱和尚冷眼注视着他们片刻后,忽然一声冷嗤:“胡标。”

“你来组建内阁的事,考虑得如何了?”

“回父皇……”

胡标迅速答道:“首批进入内阁者共五人。”

“包括诚意伯刘伯温、中书右参政胡惟庸、兵部尚书茹太素、翰林学士承旨宋濂、翰林学士刘三吾……”

“至于谁应为首辅,我认为应是胡惟庸。”

然而朱和尚淡淡地回复:“胡惟庸有何德能担起首辅重任,让他做最低级的内阁成员足矣。”

此话令李善长内心暗叹,而胡惟庸心中更是苦不堪言——

原本他是继李善长之后理所当然的第一辅相候选人。但如今,

由于刚才针对朱航的发言惹恼了朱和尚,首辅的位置自然也被夺去了。

接着朱和尚又道,“还有,招揽过多儒学大师有什么意义,把刘三吾排除在外吧,留宋濂一人足可以安抚天下的士子。”

“那再挑选谁能加入?”

胡标连忙追问。

一言既出,在场的几位官员立刻感到紧张气氛——

内阁架构已然成型,这是朱和尚的决定,不可改变。

而这个结构中每个职位都是如此显赫重要,能让任何朝中大臣羡慕嫉妒。

这些入选的几位,基本上代表了除军事系统外的 各方力量,

未包括军事派别也在情理之中,国初之后文官治理军队是必然走向。

之前的右丞相徐达实则是临时任命,因无人可用而暂居此职。

因此,新内阁席位将在文官圈子内分配:

淮西方勋贵胡惟庸、浙东派系代表刘伯温、中立稳健的茹太素、儒学正宗的宋濂,

而最后一位的选择,则直接关系到多方权力的微妙平衡。在此时此刻,

众人充满期待地等待皇上的决定。

朱和尚思虑片刻,忽然开口:“咱还是找个旁人议议吧。”

众人都有些错愕。

还要找旁人商讨?还有谁能提供意见?!所有朝廷要员不是都已经到场了吗?难道他又要去征求朱航的意见不成?但似乎并不符合当前情境。

您连选定首席辅政大臣都需要请教朱航?

建立内阁,实际上是在重塑帝国的政治架构,影响至深且远。这种重大决策理应由陛下自行决断才合适。

但您似乎总是要依赖朱航来做决策?

要知道,朱航如今仅是一般百姓的身份,他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巨大。

如果他日后步入政坛,场景将会变得怎样……大家都表现出复杂的表情。

“各位,回家后也要认真思考一下有关新设内阁的事情,你们先退下去吧。”

朱和尚平缓地宣布。官员们急忙告辞。

徐达也心事忡忡地准备离开,建立内阁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对于军事方面的影响他也还在琢磨不透……还是得回家同家中的女儿商讨一下才是。

但……

“徐达留下。”

这句话突然响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