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起死回生——要靠自己(1 / 2)
无奈,陈稻只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了:“生意方向就是所创造的适应一定范围内人的共性需求。”
当然,共性需求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地,而是所有有代表性的地方,否则所谓的“共性”就体现不出来。你说是共性需求,其实很有可能就是个性需求,所以,实际操作中,共性就需要深入各个有代表性的实际。
按照做小本生意时的思路,需要是一切生意的源头和归宿。而需要就是问题。简单来说,有问题的地方就有生意。
方向确定了,接着就是寻找项目了。
寻找项目是一个千难万难的问题。
寻找项目绝对不可以闭门造车拍脑袋说话,而是要深入到一定范围里去,多谈、多读、多看、多听。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陈稻认为,靠自己单枪匹马去进行庞大的市场调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现在他们几个全都忙的分不了身,连召集起来碰个头都难,更不要说拉他们几个到外面去“多谈、多读、多看、多听”了。所以,陈稻决定多招几个人手。
为了招到得力的人手,就不能像小食店杂货铺似的光靠在公司门口贴个招聘启事,还是要登报纸。
现在陈稻是孤家寡人,不得不把唐历宏叫回来专门去办登报纸的事。
登完报纸等候人报名应聘这段时间,陈稻觉得不能浪费,决定自己先着手进行。
从哪里开始呢?大范围的干不了,那就小范围。
就从工厂区开始吧。当然,陈稻也知道,工厂区调查的结果只能是代表外来人口,而不是常驻人口。外来人口可能与常住人口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更要命的是,外来人口谈不上什么“共性需求”,只能是个性需求,所以针对于外来人口的只能是小本生意。但这个不是问题,因为正好用来试手,用来练兵,积累经验。
工厂区有什么人呢?好像只有工人和老板。没了?好像太简单了吧?陈稻有点怀疑起自己的设想来,因为要调查的人太单一了。陈稻颠来倒去又把自己的观点在大脑里过了一遍,却没发现什么问题。
“那就还是先这样开始吧”陈稻心想。
但具体怎样做,陈稻又有了新的想法:“不可能一间工厂一间工厂去走访,更不可能一个工人一个工人去访谈。这不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的问题,你就是有十个百个人也不应该这样做,而是应该分类,工厂分类,工人分类,然后每类厂找一到三家,每类工人找一到三个。这样做才是有代表性的、全面的、科学的。”
陈稻去区招商引资管理办公室,请他们复印一份企业名册给他,要求注明产品类别。招商引资管理办公室居然直接给了他一份分好类的工厂名单,因为这是工厂管理的基本要求。这倒是让陈稻省了点事。
陈稻拿到名单回到公司,大概浏览了一遍,发现好多工厂的产品存在雷同之处。就在这么小一个区域,居然有二十七家工厂在来料加工生产塑料花、十八家生产玩具娃娃。这就意味着很多工厂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知道市场能不能消化掉这么多的产品?哪天饱和后全都得积压倒闭。陈稻心里暗自为他们担心。
按照名单,只有九类。陈稻想了一下,并没有贸贸然就去走访,因为你去到得有人理你才行,更别说让工人停工过来跟你胡侃一通。
陈稻再次到招商引资管理办公室开了一纸联系公函,说区里要进行项目需求调查,要求各工厂全面配合。陈稻凭着这份公函只一天时间就走访调查完了,毕竟只有九类。
陈稻再花了小半天时间整理调查结果,得出二十几条需求。有些需求看了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工厂在二楼蚊子多,希望老板把工厂搬到高楼层。希望益民餐厅提供麻婆豆腐、酸汤鱼、啤酒鸭、热干面。有些需求对陈稻没有什么意义,比如:希望春节放假早一点,以便好买火车票。希望把工厂区外的黄泥路铺成水泥路,以免雨天泥泞。
陈稻把这些奇葩、对自己无意义的需求剔除,剩下两条稍有价值的:一条是希望工厂区提供卖衣服脸盆牙刷牙膏的地方,现在买这些都要到市里,很不方便。一条是希望区政府像除夕关心员工一样,春节前安排各条线路长途汽车。
这两条倒有可能是共性需求,但仅限于外来群体,因为放到别的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这两条应该也是普遍需要的。第二条先暂时不理他,毕竟春节刚过,到明年春节都不知道是什么境况。第一条倒是可以马上安排下去,作为小本生意的延伸。
具体做法是,把新建餐厅的四层楼进行一定的调整,一二楼仍然是餐厅,三楼原来打算建造成员工宿舍,不知道能不能修改设计方案把他变成一个日用品超市?四楼原计划建成办公区域,把他改造成员工宿舍,取消工厂进驻,公司、餐厅、保安公司仍留在原来的地方。
陈稻为此专门让王雪把设计单位请来进行了探讨。设计单位当场表示没有问题,因为把三楼准备间隔成房间的空间留下来,四楼把留空的办公区域间隔成房间就行了,正好刚搭完框架,修改图纸再施工就行了,除了设计费要增加之外,其他没造成损失。陈稻便当场做了拍板。
令陈稻意外的是,招聘人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