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起死回生——靠山可能要走(1 / 2)

加入书签

工厂基本上都是过完年宵才开工,但年宵前陆陆续续便有工人提前回来,所以餐厅的开餐日益旺盛起来。

王海龙、张浩天在年初七八就陆续回来了。人到齐后,陈稻安排在公司好好地聚了一下,补新年团圆饭。

除夕夜照片晒出来后,陈稻让王雪写了个通讯,连同照片一起送到了区委宣传部,过了两天就在区报刊登了出来,题目是《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的招商引资》。

过完年宵,一切步入正轨。

王海龙硬拉着张浩天一起带着招来的二十个保安到军营里去军训,因为军训工作完全是张浩天安排的,部队都是他去联系的。按原计划,军训时间一个月。

张浩天离开后,餐厅和新餐厅基建就没人管了。陈稻只好让王雪代管一下,想了想,再让唐历宏配合王雪。在搭救大高这件事上,陈稻对唐历宏刮目相看,认为他应该也是一员大将。

在区政府上班后,陈稻第一时间去招商引资管理办公室拜访了李主任,送上一大一小两个信封说是拜年红包。李主任心照不宣拉开抽屉放了进去。

李主任早细细拜读过区报刊登《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的招商引资》这篇报导,笑得都合不拢嘴,对办公室人员一个劲地夸陈稻,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就是大学生,不光雪中送炭,还搞锦上添花,人前一面,人后还是同一面。这样的招商引资项目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办公室人员个个月都从陈稻那有不菲的进账,便异口同声地说:“必须的!”

这一切安排好后,陈稻便闲了下来。陈稻有时候都很佩服自己的管理方式,别人忙的要死,自己闲的要命。

闲下来以后大脑就开动了:“现在的餐厅也好,保安公司也罢,都属于小本生意,上不得大雅之堂。公司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就要把经营方向顺应时代的要求。”

虽有雄心壮志但却心无沟壑。具体做哪方面生意?陈稻却毫无头绪。

陈稻记得曾要求他们几个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但自己不提,他们却像个没事人似的。陈稻心里很是郁闷,决定自己多花点脑筋先弄出个眉目来。

纵观当今社会企业,国有大企业姑且不论,因为那是投入资金巨大、资源比如说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都是国家垄断的,私人企业很难分一杯羹。我们只能瞄准国家开放的行业,但来料加工、“三来一补”这种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陈稻是不考虑的,因为没有自己的核心生产力,是不长久的。那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

陈稻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两个要搞清楚的问题:

第一,满足什么范围的需求?要做大做强,就不能局限在一个太小的范围,比如现在的餐厅仅仅只是面向一个区里的工厂区外来人口小范围。

第二,这个范围的需求是什么?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这个区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

共性需求可以辐射出去,从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缺点是竞争性会很强,你要开发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别人已经做出来了而你却不知道,到时会被别人挤兑出去,徒劳无功。除非你开发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或新服务,那你就一枝独秀了。

个性需求仅仅是这个范围的需求,没有辐射的可能,比如说某个地方无辣不炊,而有的地方却闻辣色变。所以个性需求可以归类到小生意的范畴。

首先是解决第一个问题。按照现有的条件,公司只有餐厅盈利,保安公司的人员还在“一二三”军训之中,不是产出而是在投入,所以公司的底子还薄得很,连新餐厅的建设资金都是向银行贷的款。在有限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可能好高骛远兴起大项目。所以,陈稻认为,这个范围最多局限在一个区,比如说城东区。

其次是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简单,那就是创造出新的共性需求。当然,说简单是相对于表述而言,其实比第一个问题更为复杂。第一个问题说穿了就是看菜吃饭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涉及“创造”那更是开辟亘古未有的东西,简直比登天还难。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围绕的是“需求”,否则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创造,就必须去弄清楚需求,可辐射的共性需求。

最后,陈稻归纳了一下:范围是城东区;目标是创造城东区居民的共性需求。概括起来就一句话:生意方向就是所创造的适应一定范围内人的共性需求。

这是陈稻自己琢磨出来的,正确与否还需要集思广益,但别的人都忙的要死,王海龙和张浩天还在军营里,王雪和唐历宏忙得连人影都见不到,常常是陈稻一个人形单只影,还谈什么开会讨论?

闲了两天后,陈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便决定不等他们几个,自己先行动起来。

陈稻到区政府去找招商引资管理办公室李主任。

李主任见到陈稻那是既高兴又埋怨。

高兴的事就不提了,埋怨的事原委是这样的:那篇《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的招商引资》的新闻报导被市领导大为赞赏,派人到区里进行了专门的了解,得出的结论是李主任业绩突出,是招商引资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准备提拔他到市招商引资管理办公室担任副主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