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起点1(1 / 2)
清晨,爷爷坐在外边台阶上抽水烟。
叔叔从湖里挑水回来。朝阳一点点升起,阳光温暖。
爷爷家的房子修在山坡上,屋前没有遮挡。
极目处,远山青黛,一条小溪从稻田间蜿蜒流过;稻田里,枝头满是沉甸甸的稻子。一阵风过,稻浪此起彼伏。
张晓惬意的看着四周,感觉生活很美好。
早餐,吃着奶奶做的荷包蛋。滑嫩爽口,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吃过早饭,张晓问奶奶:“山上有蘑菇采吗?”
奶奶回道:“早两天刚下过雨,可能还有。”张晓道:“那我提个篮子去山上找找。”
张晓提着篮子上山。山不高,大多数是几十米的小山丘。村民居住在各个小山丘之间,整个村子只有30来户人家。大多数人家是单门独户,这在湘市很常见。
张晓的老家在湘江省、湘市,是有名的渔米之乡。他在这里读了两年书,小学一二年级是在这里的小学读的。他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张晓的父母是在200多公里外的湘南市煤矿工作,几年也难得回老家一次。因为这个年代的交通条件,回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14岁的张晓刚刚考试完,便吵着要回老家。正好有一个老乡要回湘市,父母请老乡顺便送他回爷爷奶奶家。
今天是回来的第二天,张晓还是张晓,只是多了几十年的生活阅历。
山上栽的是油松,打理的很干净。地上的灌木砍去做柴烧了,留下低矮的一簇簇散布在林子里。
这个年代乡下吃蘑菇的人不多,原因做蘑菇太费油,乡里人舍不得。山里蘑菇很多,松针下,灌木间到处都是。
张晓只认识两种蘑菇:一种是松树菇、一种是青头菌,不一会张晓就采满了一篮子。
回到家,爷爷坐在台阶上抽水烟。见张晓提着满满一篮蘑菇回来。哟!收获可以。
叔叔推着自行车,准备出门。爷爷让叔叔去镇上买点板油,家里的油快吃没了。要记得买点五花肉回来,中午炖蘑菇吃,爷爷嘱咐叔叔。
张晓见叔叔要走,等等我!我也去。他放下蘑菇,胡乱的洗了把脸,跟叔叔出发了。
张晓去镇上的目的,是因为要去姑姑家。他有两个姑姑,大姑嫁在附近农村、小姑嫁给渔民,住在镇子不远的湘江边。
张晓告诉叔叔,要去小姑家里买点鱼钩鱼线。你要鱼钩鱼线钓鱼,家里有。
张晓摇摇头,说:“是钓甲鱼用的,不要告诉别人。”叔叔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镇上离村子有20多里地。从村子出发,不到500米便上了柏油路。这个年代,路上车很少。除了偶尔经过的公交车,大多是自行车在路上跑。
到镇上,叔侄俩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叔叔去肉摊买了十斤板油,板油和猪肉一样价格。
猪肉是张晓买的,买了五斤猪肉。他让切成两份,又买了一斤猪肝。猪肉两块钱一斤,猪肝便宜只有猪肉的一半价,一共花了十一元。
叔叔准备付钱,张晓不让。他告诉叔叔:“来的时候,父母给他准备了钱。”母亲在他走的时候,给他塞了30元钱。
张晓又去水果摊买水果,水果摊上的水果品种不多。只有李子和水蜜桃,西瓜还没上市。张晓买了十斤水蜜桃,也分成2份。水蜜桃三毛一斤,张晓花了三块钱。
推着单车,两人一会出了镇子。镇子尽头是湘江大堤,上了大堤,堤内有一个大的沙场。
沙场左边是渡口,镇子是因为有了渡口兴盛起来的。沙场右边是一个小渔村,小姑一家就住在渔村。
渔村有七八户人家。走进渔村,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渔村里,每家每户竹竿上都挂着渔网。现在是渔汛期,渔村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姑姑的房前,几个儿童正在沙堆里玩沙子。见到有人过来,都抬起头。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忽地站起来。
口里喊道:“舅舅!舅舅来了。”另一个小一点也跟着喊道:“舅舅。”
叔叔应道:“小明、小强放假了,你爸妈在家吗?”妈妈在家,两个人同时回答。其他的孩子,见来了陌生人都散了。
张晓和叔叔,在屋门前把自行车停好。张晓和叔叔提着肉和水果,往屋里走去。
二姐!姑姑!叔侄俩喊道,小姑站在门口。幺弟、晓晓!你们来我高兴,买东西浪费钱。晓晓几年不见,现在长成大人了。
叔叔道:“今天我带晓晓来,买鱼线鱼钩。
小姑说:“买什么,拿点去用好了。”
张晓说道:“我要的比较多,七号钩、八号钩各50个,排钩子线要400米。”
姑姑说:“好!我去拿。”又让小明去洗桃子吃。
张晓打量着房间,房间是红砖盖的,里面空荡荡。头顶可以直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