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一九六三年的任务指标(4 / 6)
议道。
“啊?”马秉裕闻言,顿时张大了嘴巴,“这个我哪会啊?什么是基因学啊?”
原时空的历史上,基因工程是在一九六九年,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诞生的一门崭新生物技术科学。
这个时空,振华研究所在六二年一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研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并且已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种猪计划,且已经开始在张家坟生产队建立试点,有针对猪瘟而研发的各种抗生素,以及种猪计划其实都是在这个试点来完成这些实验性工作。
与此同时,北大清华等几所内地顶尖大学,都将会在明年开设这样的课程,来培养属于自己的大学生。
陈国华笑了笑,道:
“也对,我一时嘴快,忘记了你根本没机会接触这样的学科,到时候我跟上面申请一下,让你学习这些技术吧”
基因技术并不仅仅只是应用在dn亲子鉴定技术、种猪基因挑选等方面,在转基因食物当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而大豆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大豆的原产国,我们国家种植大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在后世那个时空,依然需要大量进口大豆来满足内需。
之所以后世那个时空都还需要进口大豆,其实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气候因素。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缓慢,进口量增加是必然的。
大豆种植多集中在鄂、苏、皖等地,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一些地方的大豆种植多为大豆栽培和死棚栽培,缺乏科技支持,缩小种植面积。
其二,由于我们国家的大豆种植技术落后,其品质不及国外水平。
尽管当时我们占据全球第一大大豆供应国,但与国外优质大豆相比,籽粒外观色泽、油脂含量、脂肪酸含量都相对较低,国外优质大豆能提供更稳定的营养素供应,因此我们仍需进口大豆。
最后一点则是大豆进口贸易稳定,保障安全供应。
当时,尽管我们大豆种植量大,但其用于食品中的使用量也很大,用于食品加工的大豆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为满足国内需求而牺牲大豆质量。
同时农业部门也不会让我们国家的农民牺牲营收和收益,以达到对大豆生产的供需平衡。
因此这些都是基于种植技术落后、生产环境虽向好但仍有改善空间、成本与质量考量等多个因素,只能靠进口大豆来保证营养安全。
在这三个原因当中,陈国华能够做到的就是改善内地落后的大豆种植技术。
但不可能仅凭他自己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因此,马秉裕便是陈国华认为能够帮助到他的人选之一。
其实他可以研究研究如何改善一下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建设更多的绿洲。
然而那片地区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善的,它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并且改善之后的塔里木盆地也未必就可以马上用来种植粮食作物,毕竟它的费力依然十分贫乏。
倒是后世的那种太阳能电板的发展模式,是可以提前安排的,但这一切的计划都建立在国家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之上,否则的话,那都是镜中月水中花。
所以这些计划,陈国华可以提出来,由上面自己去定夺便可以了。
眼下他自己可以按部就班地发展相关技术,比如转基因大豆。
众所周知,后世北美的转基因大豆,其实就是通过基因技术提取出植物内部有益于生长的成分,将其改良到其他品种上,使其具备抗虫害的能力。
如此一来,便有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其二便是提取产量高、口感好的大豆基因,将其转移到其他大豆品种上,可以使其产量增加并改善口感。
甭小看关于口感的问题,对于喜欢吃,并且很会吃的中国人来说,口感绝对是不能够逃避的一关。
关于大豆制品的食物,在我们的食谱当中,简直不要太多。
比如豆腐、豆豉、豆干、腐乳、豆腐脑、豆芽等等,特别是豆腐脑这东西,那是很多人的早餐必吃的食物之一。
其实,关于进口大豆,我们的最优选应该是隔壁邻居莫斯科才对。
可莫斯科的大豆产量较低,其土地开发不足,以及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内地对大豆的巨大需求。
并且莫斯科的大豆品质参差不齐,不管是外观、口感还是营养成分方面都存在差异,而后世那个时空,内地消费者对对大豆的品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此从莫斯科进口大豆数量非常有限,无法保证稳定供应。
陈国华觉得,这个时空的内地人口,尽管现在也才六七亿人口,并不算很多。
然而即便如此,进入七八十年代之后,内地人口的增速绝对会迅速猛增。
只因为大家都习惯了生四五个孩子,甚至是七八个孩子,而且越是贫穷的家庭,他们生得就越多。
翻开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历史书,就可以知道,在建国后的这两个十年出生的孩子,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有四五六七个兄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