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甄家,族人觉醒(3 / 4)

加入书签

个月总能正上二三两外快,人家还不吹牛,悄咪咪的回去让老婆炒菜,交给老婆一块银子。

石梅听了,觉得这一家人的幸福指数真是高。

似乎比石梅这个超品诰命还嘚瑟。

石梅吃的好,喝的好,玩得好,一个不好就是心累。

总是担心,一个不好脑袋不稳。

这个朝代什么都好,就是老百姓没有人权!

这一点最让人讨厌。

每当此刻,石梅就会怀念现代生活,心里暗暗歌唱:社会主义好!

可惜回不去!

石梅想,让自己变成街上捡漏的门子,只怕一日也活不下去了。

石梅根本没那本事!

转眼到了腊八。

各种香味儿腊八粥在街面上飘荡。

冬猎盛宴继续举行,今年不关荣府什么事儿了。

贾敬照样才加,他是勋贵又是兵部官员。

石梅这里除了送腊八粥,又开始着集放了学的贾珠贾琏白锦堂,再有七八个小子帮着送年礼。

今年的年礼很好准备。

都是江南的土仪,贾赦迷惑那些傻瓜的时候购买的物品。

几十两银子的东西,送去人家里,还十分喜欢。

尤其是孩子。

石梅吩咐,给有孩子的家庭,人手一套竹根雕,小孩子可喜欢那玩意儿。

分送了江南来的年礼,接着就该到了一年一度对账的日子。

腊月十五。

荣府跟各府邸的年礼走的差不多了。

金陵的贾斑,贾数。

黑山头的张珏乌进忠也到了。

同时,东府黑山头的总管乌进孝带来了贾珍的消息。

(乌进忠乌进孝是两个人。乌进孝是宁府黑山头的庄头,乌进忠是荣府的黑山头庄头。)

贾珍跟乌进忠要了一半年货,再要了五千领银子。

这些贾珍都有写信,贾敬肯定得认。

却是余家不进京,贾珍也不回京。

这些东西,是为了跟余家一起搭伙过年。

五千银子是为了在盛京买宅子。

余家既然接受了他做女婿,他就不愿意住在岳父家。

他强调,自己不是上门女婿。

贾珍说的是,几时混成人样,或者几时余家同意成亲,那时才回京。

贾敬杨氏不由心中感慨,人家是娶了媳妇忘爹娘。

这位是还没娶媳妇就忘了爹娘了。

杨氏跑来跟石梅诉苦,抹泪说:“珍儿这个白眼狼,儿子不要,爹娘也不要了。

婶娘,我养儿子还不知养只狗,还能看家护院。”

贾蓉给他祖母擦泪,笑眯眯的安慰祖母:“祖母,别怕,他不要你,等孙儿将来长大养您。”

杨氏心里总算有点甜头,摸摸可怜的孙子:“这个傻儿,你爹不要你了,也不要祖母了,你还乐!”

这种还没娶进门,就跟着媳妇一条心了,别说杨氏这一种土著有些焦心,就是石梅也觉得有些堵心。

真是不如养个叉烧。

这事儿还不怪人余家。

人家撵他回家,他自己赖皮,非跟余小姐一起。

贾敬便把剩下的年货一半分成三份,自己留下一份,其余都分给族人。

荣府这边首先是让贾政带着贾珠贾琏押送了五万银子去户部还债。

杜尚书收下银子,不免又去嘉和帝面前把荣府褒奖一番:荣府这位老太太真是信人。

这也不是杜尚书小题大做。

户部年年上门催讨,也没人愿意还债。

纵然还债,也是一万两万的往外挤。

这还是一般人家,有些宗室王公之家,干脆把户部的官员往外赶,甚至根本不开门,把户部当成叫花子对待。

石梅这里不知道杜尚书又把自己当成了楷模褒奖,带着孙子们写签字,按照花名册给后街的族人送年货。

贾珣与贾珃今时不同往日。

按照时人的说法,那是鸟枪换炮,改换门庭了。

两人如今都住在街面的宅子里,三进深带着跨院的宅子。

将来生上两儿子无需买宅子。

最打眼的变化,就是他们的穿戴,完全就是荣府嫡枝少爷的派头。

石梅统一给他们定制的灰鼠皮大氅,貂皮出锋的棉袍,貂皮的帽子。

式样都跟贾珠贾琏一个样。

走出去就是一群大宅门里的大少爷。

贾珣的媳妇一身石榴红缎面银花,白狐皮出锋的袄裙。

同色的昭君套,衬得她肌肤赛雪,活脱脱压了后街小媳妇们一等。

而且,石梅还给两位侄子每家一百亩两田,已经在官府过户。

这两人如今都是京郊的小地主了。

而且,大家伙子还知道了,他们做生意不是按照掌柜领俸禄。

而是所有的盈利,刨开费用之外,都是跟嫡枝五五分账。

还不用担心纳税,不担心街上的混子捣乱,有巡街御史,还有锦衣卫贾赦的旧部看护呢。

一个月孝敬他们一顿酒席,年节一份年货,保证你一年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嫡枝在操办。

这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