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生命演化探索(2 / 3)
链,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也改造者宿主,融入的是变异,不成功的是灭绝。
“病毒的基因组在其增殖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都适应性的发生突变。其中大多数突变是致死性的,只有少数能生存下来。由于病毒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几百万次,存在产生突变的机会。因此一种病毒从群体水平看,在遗传学上不是同源的.病毒的自然变异是非常缓慢的,但这种变异过程可通过外界强烈因素的刺激而加快变异。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顺序上的化学变化,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而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剂(Mutagens)可提高突变率,如温度、射线、5-溴尿嘧啶、亚硝酸盐等的作用均可诱发突变。突变株与原先的野生型病毒(Wild-type virus)特性不同,表现为病毒毒力、抗原组成、温度和宿主范围等方面的改变。
“以此可以证明,生物的每次进化也是演化,都是在过去生物的基础上开始的,而每次演化的动力不是由于生物个体为生存的愿望存在的,生存的愿望只能让生物个体的表观遗传发生很小的变化,比如肌肉更强劲,跑的更快,动作更灵活。但是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从食草变成食肉,起码组成生物消化系统的共生群组都不会接受。关于愿望,这是我们人类根据自己的思维,强加于自然属性的其它动物身上的。比如人类想飞给自己加装了翅膀,无论是生物的还是机械的,自然属性知道自己没有飞行能力,不会自主自己从高处跳下来,有没有愿望我们不得而知。同样爬到树梢上的动物为了躲避捕食,即使它情急之下跳下来没有摔死,也不会因此长出飞行能力。更何况,没有飞行能力的动物不会由于想飞主动从高处跳下来。
“促成个体本质变化的则是造物主(病毒)处于个体需求无目的地进行的。在病毒这个操作中,它侵入到自己中意的目标中,这个目标仅仅是微观的,而不是宏观的选择,也就是它可以让自己繁衍的细胞。这个盲目性就造成了宿主生物的有害感染。
“当某些外部条件适合时,比如外部能量让病毒内部基因合成出现了变化,某种病毒大面积繁衍,也伴随着某种选中的目标密集的存在。
“在这样的浸染过程中,病毒也在不断的从宿主那里窃取基因改造着自己,让自己更能有目标的成就下一代,这一行为在动物行为中演变成了生存的本能。在这个侵染过程中分成了两部分,一些没有成功的病毒让宿主灭亡了,这是主流。虽然是主流,但不是病毒延续自己的目的。一些成功的病毒把自己变成了宿主的一部分,这主要表现在宿主的后代上,病毒成功的让自己合成了新体。
“这种变革,伴随着生物,特别是某一类生物大面积灭绝。然而也伴随着新的生物爆发式诞生,这表明了病毒行为的盲目和目的的纯粹,生动的演绎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诞生的生物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下,包括气候和环境微生物组成差别,或者母体不是很相同,基本类别一样,个体不一样,比如同为啮齿类的不同种类,于是在同一科生物中出现了形体上的差别。最大的差别是虽然貌似,但是在个体上存在差别,甚至存在生殖隔离。在这个生物类别中,没有演化程度差或者说表现的功能差的就是演化程度高的祖先一说,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人类把自己这种功能强大的生物归位于生物演化的终极目标,其实在生物界,复杂并不代表成功。有一种水母,可以在生命终止前变成水螅体,让自己还原,让自己的生命无终止,应该是其它生物最想具备的功能,但是水母生命信息比我们简单的多。当然也只有我们人类懂得羡慕。再来回归原题,刚才说的那些同科生物在类似的外界生物侵蚀作用下,同时诞生,共同成长,可能生活区域甚至食物范围都存在差别,但是他们属于一科。”
“最现实的例子,莫过于诺姆星球两块相隔很远的大陆,”张月鹿插话说“虽然在两块大陆在历史上几乎同时诞生了人类,但是原物种有差别,造成了难以融合的内在不同。从外观上看仅有肤色和毛发的不同,一个是绿色的皮肤,具有能从阳光和空气中合成部分养分的能力,而另一群人则是褐色的背部乳白色的腹部。他们生活环境有所区别,绿色皮肤的人生活在丛林中,以狩猎和采集起家,褐色背部白色腹部的人则在水边觅食。身体和五官长相接近,语言交流,水边人更熟悉腹语发声,林子中的人就是开口说话。内在重要的差别是,两个大陆的人存在生殖隔离。”
“所以诺姆两个大陆的爱情面临着巨大鸿沟”卯月凤说,“在这条鸿沟上架起爱的桥梁,依靠微生物的帮助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如果等待微生物自主帮忙可能我们没有那个耐心。我来给大家谈一下我们最近的研究,这些关系到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卯宿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切换到演示仪上。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通过基因重组来扩大后代的基因多样性,虽然缓慢,但是一种稳定且有效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疑问是,为什么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能精准地交换同等大小的片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