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离崇岳平城献经(2 / 2)
在家闲着,实际上再出山只是早晚的事,特别是拓跋焘依旧很尊重崔浩,还时常拿军国大事来问崔浩的想法。寇谦之也了解崔浩渴望能够早日回到原来的位置,重新掌握自己权力的心情,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好机会来破局,自己的到来,正是改变两个人的现状的好机会。不得不说寇天师的天师之名绝对不是白来的,那是有真水平的。寇谦之准确地把握住了崔浩的处境和心理,于是施施然叩响了崔府的大门。
起初,二人并没有聊正事,自古有文化的人都有含蓄的美德,天南地北、今年的收成、今天的天气、中美关系、疫情进展等等,聊了半天没营养的话题。然后,崔浩表示自己在家休息久了,也不想追剧,挺无聊的,想学一点服食养性的道法,此时老寇立刻推销自己的新作《录图真经》,大谈仙家炼养之术,崔浩纳头便拜了,从此成了一位光荣的天师门徒。
其实,崔浩也不傻,自然明白寇谦之接触自己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他的帮助,向皇帝推销《录图真经》,推广他的道教。但对于自己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机会呢,一个让皇帝重新起用他、重用他的机会。
在向寇谦之学习了真经之后,两个人就国家未来的发展达成了共识,崔浩便去找皇帝,极力推荐寇谦之,鼓吹寇谦之如何如何神异,是位真正的有法术的高人,《录图真经》也是一部治国安邦的天书。大儒的文采咱们是自愧不如的,也不能很好得表达出来,大体的意思是这样的,自古明君都有天人感应的,远古就有河图、洛书这种神物出世,传达上天的旨意,现在天上派了真人主动来见您老人家,这是认为您的德政堪比轩辕黄帝,才降下来的符瑞,可不要听小人们的谗言,轻慢了上天的意志啊。于是,拓跋焘的欣然的接见了寇谦之,宣布从此崇奉天师,宣扬道教,要把它传遍天下,并且派人带着东西去嵩岳祭祀,顺便把没带来的弟子也都接回了平城。
事实上,拓跋焘和崔浩都是聪明人,面对佛教的尾大不掉的现状,急需借助道教来加入政治博弈。少数民族用武力手段征服了人口众多的汉民族,政权的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同样需要一个可控的宗教来作为教化民众,稳定人心,认可统治,从而保证统治及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佛教已经拖累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扩充,所以扶持道教,打击佛教,这才是君臣二人的真正的目的。而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革,在缓解民族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又非常符合皇室的心意,怎么能不符合,寇谦之这么多年的精心谋划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本来拓跋焘还要给寇谦之和众弟子们封官加爵的,但被寇谦之谢绝了。皇帝说既然不做官,那就“天师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听称臣”吧,并下令在京城东南修建道场,筑起五层高的道坛,称为玄都坛,给一百二十名弟子转成公务员,负责定期举行法会,可谓盛况空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