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冠绝古今的金丹道鼻祖(2 / 2)
因素的影响下,魏伯阳爱好广泛,虚心好学,但又厌烦了官场,除了博览儒家学术,精通谶纬神学之外,又受到民间的神仙方术、黄老学说的影响,尤其喜欢黄老道学。由于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魏伯阳也就有条件如同孙悟空那样,很小就四处游历,访师问友,求取道术了。传说他的足迹曾到达过长白山,并且遇到一位真人传授了一部叫《龙虎经》的丹书,回家后,就开始结合易经、黄老、炼丹术等,精研《龙虎经》,学习炼丹技术。隐遁山林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丹道研究之上,终于在丹道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巅峰。
根据历代道教相关典籍记载,魏伯阳至少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徐从事,一个叫淳于斟,又叫淳于叔通,按那时起名的习惯,叔通可能是他的字吧。这两个人正史上也没查到,道教典籍中的资料也不多,之所以单独在这里交代一下,主要是因为魏伯阳他们三人的关系,道教界存在几个版本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徐从事最早参研龙虎天文的,然后写了《参同契》的上篇,再传给了魏伯阳,魏伯阳又写了中篇,淳于叔通最后完成了下篇,这里还有个讲究叫三才之道。道教中三才一般是指天、地、人,这在道教中是个重要的概念。
另一种说法是《参同契》本来是一位叫凌阳子的仙人所作,在崆峒山上传给了徐从事,徐从事再传给了淳于斟,至于魏伯阳,可能是只做了点修订工作。
还有一种说法,《参同契》作者就是徐从事,徐从事是位真人,徐真人原来在青州做过从事。徐真人让魏伯阳为书的前篇作了注解,让淳于斟“补续其类”,最后完成书的编写,二人才得到徐真人传授此经。
根据这些说法,大体可以推断的确有此二人的存在性,而且都和魏伯阳有关系,徐从事是位当从事的官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至于淳于斟也可能是桓帝时期的一位县长。这也大概说明了没点地位的人,确实是没钱学炼丹,而且还要是读过书的干部,能学得懂《参同契》这么高深的学问吧。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前面说魏伯阳是走权贵路线的代表,为什么呢?
魏伯阳因父亲受党锢之祸影响,家破人亡,最后自己也被迫隐遁深山,那么他和走权贵路线有何关系?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魏伯阳是否结交权贵了,但炼丹这个行业绝对不是平民百姓玩得起的,温饱都成问题的人,是没有钱买材料炼丹的,甚至烧火的柴都不一定买得起。也就是说,至少是不差钱的人才有可能加入炼丹界,而这些人又怎么可能和底层人民打成一片呢?他们向服务的对象推销的是自己的学识和丹药,也只有权贵才有兴趣,也才买得起。所以,高投入、高消费的行业,面向的对象也只有权贵,那些金丹派的道士们,最终都是高门大户,甚至是皇家的座上宾。
下面,我们再花些笔墨,说说《参同契》这部奇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