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冠绝古今的金丹道鼻祖(1 / 2)

加入书签

前面提到,西汉初期,方士们的日子很不好过,既没有强大的理论体系支撑,又没有科学技术保证,仅靠嘴上忽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摆脱这种声名越来越狼藉的境遇,也为了自己一直享受美好的生活,他们走上了两条改革之路,一条选择了创新发展黄老道,一条则是深入发展了邹衍的方仙道。

到东汉晚期,黄老道市场规模扩大,发展日趋成熟,进而又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分支走的是亲民派,就是底层群众路线,与民间的宗教相结合,代表的就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另一分支则走权贵路线,游走于仕宦豪门之间,专攻养生以及科研,比如炼丹之类的物理学、化学研究。

走群众路线的张角和张道陵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由于魏伯阳所取得的成就,为金丹派打开了一条坦途,从而成为走权贵路线的代表人物。照例先看简历:

姓名:魏伯阳

道号:云牙子

民族:汉

籍贯:会稽上虞(今浙江宁波上虞)

出生时间:公元151年

去世时间:公元221年

职业:道士、炼丹家

主要著作:《周易参同契》《周易五相类》

生平很简单,似乎也很普通,对道教不太了解的人可能都没听说过魏魏伯阳这个人,那么大家看完这部分内容后,相信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不简单人。如果先透露一点的话,大家看他的职业炼丹家,炼丹大家都知道,以前就讲到过方士中有很多炼丹家,后世会炼丹的道士就更多了,可以说丹药就是道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魏伯阳则称得上是炼丹的鼻祖。

魏伯阳差不多是和张角、张修、张鲁生活在一个时代,去世那年正好是刘备称帝,然后张飞被杀,对照《三国演义》,这样大家就对他的生活时代有个清晰的认识了。

据《后汉书》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算是书香门第,老爸魏朗曾当过尚书,绝对算是官二代的人物。因为父亲对魏伯阳的影响巨大,所以先简单介绍一下魏朗。

魏朗是位大儒,人品、才情俱佳,在当时是有名的“八俊”之一,后来因为党锢之祸被罢官,就是前文提及的桓帝和灵帝时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因此魏朗出现在《后汉书•党锢列传》里。

前面分析过桓灵二帝时期的怪圈,那时文人士大夫们在不正确的时间,采取了不正确的清议行为,同时触动了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的利益,结果是一败涂地。

根据时间计算,魏朗应该是在桓帝时期,公元166年的党锢之祸被罢官的,那时魏伯阳尚未成年。所幸的是,魏朗只是被开除,而且正是回家后的这段时间,他总结了自己的所学,写了不少文章。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大体可以确定魏朗还算是个清官,是个正面人物,我查到了这么两句话,“性矜严”、“屡陈便宜,有所补益”。魏朗治家也很严谨,儒学功底不错,要不也不会成为“八俊”中人,所以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魏伯阳从小就打下了极深的儒学功底,对于他改学道学及编著《参同契》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道友们有兴趣,后面可以和大家探讨一些《参同契》里的一些内容,抛开里面的内容是否高深不提,单从文采上看,大家就能体会出魏伯阳在儒学方面的造诣有多深了。

如果就这样父慈子孝的继续下去的话,历史上可能会多一位政府官员,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完全改变了魏伯阳的人生轨迹。

169年,灵帝时的党锢之祸最终爆发,百余人受牵连而死,就算罢官在家的魏朗也没能躲过去,“以党被急征”,魏朗也自知回应必死,走到丹阳(安徽当涂)牛渚山时便自杀了。那一年,魏伯阳年满18岁。

魏伯阳受其父的遭遇及家境巨变的影响,加之在外出游历时也看尽了社会的黑暗现状、世态炎凉,早就有了逃避的心理。父亲死后的几年里,除了学习以外,魏伯阳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稿,最后编成《魏子》三卷。

176年,党锢再起,这次波及范围更大,很多人被牵连五族,妇孺老幼都遭难。魏伯阳也受到波及,被迫遁入山中,从此避世修行。从此以后,开始了每天炼丹、吐纳,追求长生不老的修道生活,只有得道飞升才是正理,世俗的权利、金钱终究是一场空。那一年,魏伯阳26岁。

佛为渡人,道则渡己,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佛道的不同之处。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只求自己成仙的思想呢?因为在乱世,我个人的能力有限,成不了救世主救别人,那只能救自己了。于是,后世的道士们也就纷纷寻觅名山大川,避世修炼成为主流,偶有耐不住寂寞下山的,也只是个别现象。

由于魏伯阳没有进入仕途,所以正史上基本上没有他的痕迹,道教典籍记载虽然很多,但只能当故事看看,所以很多有关他的生平经历也只能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来推测,而他的思想则主要通过研究《参同契》的内容提炼。所幸,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魏伯阳的学术。

在前面,我们也提及到,魏伯阳是生活在一个儒学把谶纬视作时尚、文人士大夫喜欢黄老之学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家教、社会等诸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