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7-10)(2 / 6)
埋怨完成不了,李新志都是超额完成。他不喜欢太多的陪吃陪喝,也不习惯两级机关的迎来送往,得空就往现场跑,联系了职工,自由了自己,还完成了下现场任务,一举三得。这次出来,肩上扛着的活是必须要做的,其实他更想在黄石崖这清高的站区,躲一周酷暑。办公室里,不吹着空调太热,吹一天空调,浑身上下没一块是舒坦的。
近午时分,站站停的慢车,摇到了黄石崖车站。稀稀拉拉从车上下来五六个人后,一声长鸣,列车长蛇般钻进山洞。赵仁奎老早就在站台上等着,看见他下了车,紧跑两步,接过沉甸甸的大包,憨憨的喜笑着说:
“欢迎领导,你每回来,都带这么多的东西,叫我们的心里,咋过意得去。”
“那的话,你们长年累月,一直工作生活在这么艰苦的地方,没你们的无私坚守,我这领导给谁当去。”
“媳妇在家里,这会忙着弄午饭。”
“我不是告诉张干事,让他联系车站伙食团吗?”
“头一顿,先在我这吃,我跟伙食团说妥的。她一大早就急着要准备呢,这里条件有限,也很简单,是你爱吃的油泼面,烧的西红柿蛋汤,原料都是自产的,还弄了三四个下酒的小菜。”
李新志跟站区的职工打过招呼,随着赵仁奎,走进他们在站台头的小家。赵仁奎的住处,在铁路沿线小站到处可见,非常简易,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面孔:正面左边开门,右边开窗,背面墙上正中开窗。这站区空间特别小,就盖成了两层小楼,一楼公用,二楼居住。他们本来只住最南头的一间,工区人员调整,隔壁空出来后,他们就一间做卧室,一间做厨房和饭厅。
赵仁奎的爱人,在灶房里两手正忙碌着。听见外面的声音,扬起头,热情地说:
“领导先坐,喝口茶,马上就好。”
“我一来就麻烦你们,还弄的这么丰盛。你们都知道,对我来说,一大碗油波面,比啥都香。”
“那哪行,好不容易来一回,我们总得逮个机会,给你敬两杯。”
“再说,现在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我们这小地方,也是吃穿不用愁。”
说话间,赵仁奎帮忙把菜端了上来。她来到饭桌,打开一瓶白酒,倒满三个小杯,坐了下来。
李新志说道:“我这回来,是路局要评选安全标兵,进行隆重表彰,先推荐20个候选人,然后通过网络投票,取前10名。你就是其中之一,准确地说,你两口就是这次的候选人。”
“我们又没干啥大事,平平常常,不够格不够格。”
“这次选的正是脚踏实地、默默无闻,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长期保证了安全的职工。我翻阅了不少资料,在咱们段,没人能比过你们。我为啥决定来呆到周末呢,就是想通过跟班劳动,挖掘出更多更靓的素材来。”
“太感谢领导的厚爱。酒菜简单了点,还请见谅。”
“这样的饭菜,才是真情实意,吃的舒服。大酒店有啥好的,就是个挥霍浪费,公家花了钱,吃饭的人受了罪,获益的只是饭店老板。你两口这么热情,咱就干一杯。”
“太客气了,每次来没空过手,今天又沉甸甸的送来了大米和面粉。”
“不说这个了,后面的几天,我要多多地听你俩的故事。”
李新志到电务段工作不久,因为这个站区的特殊性,就来过这个工区,认识他两口,人很实诚,一点不像大城市的人。历书翻回到38年前,他俩一个班初中毕业,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告别父母,从大都市到了革命圣地。几年锻炼下来,庄稼认识了,农活学会了,双手磨出了茧子。先后被推荐上了中专学校,毕业分配了工作,俩人就成了铁路工人。也是前世有缘,打上幼儿园那时起,到参加工作,前前后后少说也换了五六个地方,楞是把俩人没分开。在农村艰辛清苦的日子里,以兄妹相称,又前后分配到电务段,也到了男婚女嫁的年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很自然地就走到一起,结婚成了一家人。
刚分到这里的时候,工区有四个人,他俩开始处对象,结婚后就一直在这个工区。站区虽然小,只有四股道,电务设备不多,但它的位置很重要,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可能给行车造成很大的麻烦和严重的后果。这是BC线上一段最特殊的线路,当初,这里本是一座险峻的山体,筑路大军用三百多吨炸药,硬生生炸开了这黄石头的山巅,才修建成了黄石崖车站。站区三面环绕黄石峭壁,一面临崖,两端伸向黑乎乎的山洞。
过去,站区的职工,只能靠每天一趟的慢车出进,这是唯一跟外界接触的方式。后来,这座山头下面有了公路,职工的出行多了一条通道。但要从铁路下到公路,搭乘过往的汽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出了站区北端,经过一千多米长的隧道,然后得花一个小时,穿过他们在密林里劈开的小道,才能到达山腰间的公路边。山坡是近乎七十度的坡度,在春夏秋三季,山里旺盛的树木,疯长的草丛,常常把仅容单人通过的羊肠细路,封的严严实实,走一趟很费劲。到了冬季,皑皑的白雪厚厚一层,踩下去的脚找不到底,更加不安全。
工区工作两年后,赵仁奎完全熟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