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祠堂(1 / 3)

加入书签

时间过得飞快,便是两月过去。

高山地区的气温下降得比中原腹地要快许多,如今广原县已经是白雪皑皑。

这两个月范云舟一直很忙碌,几乎没有歇下来过,每日都有案子要处理。

针对刘善虎为首的团伙,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凭着刘顺荣的举告,衙门顺藤摸瓜抓捕了无数人关进监牢。

刘善虎本人身背多条人命,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几次开堂审理后,数罪并罚,斩首加罚没家产。

包括其他十几个被判斩刑的,等到刑部复议下来,就可以执行了。

刘氏并没有预料中的反抗,或者说是他们也发现了,当一个知县没有顾忌的时候,他们竟做不了什么。

范云舟也在审完刘善虎之后,大笔一挥,对前任知县留下的官营渡口进行了整改,撤掉官船,渡口保留,允许湖边百姓参与进来,只是如今统一管理,三个渡口三条航线,其余水域严禁载客渡湖,对船只建立安全标准之类的改革。

总的来说,原先做这行当的渔民又能重拾起老本行了,只是现在更规范化,而且还要缴纳相应税款。

与此同时,范云舟又开始布局另外一项事业了。

他与何家家主何焕亭见过面,彻夜促膝相谈,最终让这位年轻的家主答应留在广原,放弃他们原先的计划。

从初入广原开始,范云舟就仔细考察过,这里地理环境较差,又缺乏耕地,也没什么矿产,想要发展经济就只能剑走偏锋了。

他看中了银线茶的潜力,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尝试一下。

茶叶细长,中间有一条泛白的脉络,故而被称为银线。

银线茶树实为某种野生茶树,在广原县中深山中有不少,还有些就是百姓移种到家门口的。

在广原本地,银线茶基本上都没卖的,都是喜欢喝的人要么采摘自己家的,要么去山里采。

单独喝银线茶,味道实在是过于苦涩,也就本地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喝。

多数还是喜欢添入野桂花,中和之后味道更加香醇。

范云舟并未对外公布关于银线茶的任何计划,只是通过何家,采买了大量野生茶树,移栽到官田,也就是从刘顺荣那里抄来的良田。

同时在县里收购了不少银线茶叶,野桂花,囤放在库中。

何家忽然对银线茶这么上心,确实引起了不少人关注,许多机灵的也跟着雇人进山,挖野茶树回来。

野茶树栽到自家田土之后,那就是家茶了。

尤其是何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抬回来一根高达四丈的古茶树回来,并移栽进官田,范知县亲自莅临,并添了第一铲土,栽好后还在茶树周围筑起护栏,立上石碑。

石碑是范云舟亲笔,书有‘银线王’三字,当时还举行了隆重典礼,载入县志。

这一下,县里有点头脑的都知道范知县要拿银线茶做文章了。

先是几个大家族有动作,随后普通老百姓也紧随其后,开始浩浩荡荡地进山挖以前随处可见的野茶树。

他们大多人不知道挖来种到自家门口有什么用,但大家都在挖,跟着挖就对了。

不过大半月,县城周边山林里的野茶树被挖掘一空,以至于不得不更深入山中去寻找。

一时间发生好几起百姓山中走失的案子,让范云舟那几日忙得焦头烂额。

也有聪明的,找不到茶树,就挖野桂花树,引得不少人效仿。

直到第一场雪到来,气温骤降,大雪封山,进山挖野山茶树的行动才彻底落幕。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翻春,又将有许多百姓往周边山里钻。

范云舟对此乐见其成,反正银线茶计划需要时间,不是短时间就能做起来的。

他不久前还托何家帮忙,让他们商队带了好几斤银线茶进京,一些交到范府,希望通过父亲,在京中推广一下。

剩下的交给萧询,反正十殿下拿了他那么多诗词,也该找他还些人情了。

......

在广原县城西边,沿着山脚往西走三十多里,有一片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这里零星坐落着许多房屋。

这里便是刘家村,刘氏一族的祖宅就在这里。

大雪封山,家家户户的房顶升起袅袅炊烟,将压在上面的积雪融化,露出青黑色的瓦砾来,

在刘氏祠堂里,放置着几盆炭火,诸多刘姓族人正围坐在火盆边商议着什么。

虚掩的祠堂大门被突然推开,一人裹着风雪走了进来,随后又赶忙转身将大门关上,只留一道通气的缝。

“善宗,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说话的是刘延翁,他一手握着烟杆,依靠着最里面的漆黑木椅上,火盆里的炭火,将他的面庞映照得有些泛红。

刚刚进屋的那人,穿着厚厚裘衣,头上裹着皮帽,脸上布满了风霜。

“祖爷爷,昨晚的雪太大了,路上好几处树都被压断了,耽搁了不少时间。”

刘善宗,刘善虎的堂兄,县团练使,领五百乡兵,此前在边境协助禁军戍边,如今轮值结束,便带着广原县的乡兵回来了。

他与许多刘氏族人一样,早就迁到了县城,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