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常山赵子龙在此!(5 / 7)

加入书签

豫的关键。

“若是将孙坚击溃袁术的功劳也计算在内,再加上传国玉玺,以及黄盖、孙策、孙权三人未来能立下赫赫战功的话,单以功劳而论,裂土封王并不过分。”

商鞅先是客观地说明一个事实,然后才说道:“关键是主公对裂土封王这件事如何看待。这个先例一开,可就不是封一个两个王爵能挡得住的了。远的不说,以岳将军之功,就算现在不足,将来迟早也能满足裂土封王的条件。还有其它统兵大将,开疆辟土之功,积累的多了,主公难道连一个王爵都舍不得给?所以,这个先例,要么完全不能开,若是开了,大肆分封就是迟早的事。”

秦霄所犹豫的也是这个问题。

重要的不是封出去一个“吴王”或者其它什么王爵。

而是这个先例一开,就会变成一个“定制”。

一旦成了定例成法,无论封王的要求有多高,总会不断有人满足这个条件。

而分封制的危害,任何一个经过信息爆炸冲击的人都能说出十条八条来。

给商鞅、岳飞这样不会背叛自己的忠臣封王,秦霄没什么好担心的。

尤其是岳飞,以岳飞的性格,即便是将一半的领土封给他,在秦霄需要的时候,岳飞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切家底来支持秦霄。

但其它人呢?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岳飞一样,将秦霄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

大多数人,还是有私心的。

一旦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地、私兵,乃至于势力,野心就有可能膨胀。

到时候,一旦诸侯割据的局势失控,现在的三国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分封制也不是没有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激励性”。

有裂土封王这个诱惑在,麾下的文武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秦霄开疆辟土。

但,单单只是这一点好处,还不足以让秦霄下定决心。

“其实……”

商鞅见到秦霄犹豫,知道秦霄还没有想好。

迟疑片刻,他开口道:“主公可召黄盖协商。想必他也只是坐地起价,主公可落地还钱,看看能否让他降低条件也好。”

讨价还价嘛,试试总不是坏事。

“也好,就先试试。”

秦霄命人召来黄盖。

黄盖身上的伤疤很多,显然没少经历战场厮杀。

而且以黄盖的地位,身边不会缺少亲兵保护。

只有每一战都奋勇在前,才会留下这么多的伤痕。

从这一点,也能侧面看出黄盖的性格。

进入殿中,黄盖的姿态摆得很低,单膝跪下,行礼道:“泉陵黄盖,见过秦侯。”

黄盖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不太在意自己的面子问题。

只要能达到目的,争取到实打实的利益,他并不介意摆低姿态,多说几句好话。

“关于你之前的要求,我和人讨论过了。”

秦霄也不废话,开门见山道:“裂土封王事关重大,此例不可轻开。乌程侯之事,我深表遗憾。我可上表请天子封其长子继乌程侯,次子封于其故乡富春。”

微微停顿了片刻,秦霄继续道:“至于以后如何,便看你们能立下多少功劳了。我今日便打算对袁术用兵,为乌程侯报仇,你若是有意,也可领一军出战。”

黄盖一开始提出裂土封王,本来就是为了坐地起价。

事实上,他也知道,光凭一个传国玉玺,想要换一个实权王爵,是不可能的事情。

实在不肯给,人家难道不会硬抢吗?

就算黄盖将孙策、孙权隐藏的很好,那又如何?

锁定了这个目标在,只要肯下力气,总是找得到人的。

哪怕不是百分之百,黄盖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秦霄提出的这个条件,其实已经达到了黄盖的预期了。

说实话,若是真的秦霄满口答应给孙策裂土封王,黄盖反而不敢信任。

袁术抓着孙坚穷追猛打,为的就是这传国玉玺。

汉朝一代,为了这传国玉玺闹出的纷争也从来没有少过。

虽然只是一枚印章,但它的象征意义却太强了。

黄盖不敢保证,秦霄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后会不会过河拆桥。

但现在,见到秦霄一个劲地讨价还价,黄盖反而放心下来。

秦霄越是计较,越是说明他没有打算过河拆桥,事后杀人灭口。

当然,达到心理预期是一回事,但黄盖还是想尽可能为自己的“少主”多争取一份好处。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两人终于达成约定,孙策、孙权各自封“列候”,也就是现在的最高爵位。

若是有朝一日秦霄称帝,需按照秦霄称帝时的爵位制度,给孙策封最高一级的爵位。

同样,秦霄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孙策、孙权需要立下足够的功劳,才可换取爵位。

可以提前赐予爵位,但“透支”的功劳必须在限定期限内满足,否则爵位将会剥夺。

当然,黄盖可以替两人“打工还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细节,比如如何对袁术用兵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