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突袭班克斯(2 / 4)
飞机的故事中。
“那你可要速战速决了,万一哪天她掉海里了你恐怕捞不回来。”朴冠文陡然起速,飞机一下子窜出去老远。
知道了。克里米亚砸了咂嘴。
现在不是继续聊八卦的时候了,几队飞机都按下机头,飞扑向更低的地方打开扫描仪,侦测那些在发出信号的设施。在那些疙疙瘩瘩的山上,长满了地堡伸出的探针,但是这些扫描到的目标没有意义——至少轰炸影响不到它们。这些厚重的地堡和山连在一块,如果不靠步兵深入巢穴一定是清理不干净的。
那些正在冒着白烟的工厂才是真正需要去清理的对象。克里米亚他们直到飞过上次的育空河才分头行动——根据飞机工厂的位置,这一片地区多半是军事化设施了。不过多久,在机舱盖的电子悬浮屏上就有了更多的红色坐标被源源不断地传回哈巴库克号的指挥中心,然后再进行分工,迅速发送到每架轰炸机独有的任务指令列表里。那些是各种各样的配套设施,冒着烟的炼钢厂,深埋在地里只露出孔的核电站,这些目标的存活都会影响整体的战局。
侦察机部队尽可能多地把那些密集的防空武器的位置上传到网络中。相比于这些隐形功能的飞机可以压低身子,肆无忌惮地穿过雷达网;那些乌泱泱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入境的时候能不能到达轰炸地点还都是个谜。克里米亚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伊莎贝尔在还没有找到目标的时候,她独有的美丽就跟着她的驾驶舱一起为UNIF捐躯了。那些暗中埋伏的防空设备,侦察机的标记能力还是有限。
在战争中像巴斯隆上尉一样的超人还是占少数,大部分人能在战争中活下来一般都是因为幸运,比如开火的机枪没有对着他们,或者说对手的失误操作和不可抗力的误差能让他们捡回一条命。克里米亚闭上眼,在胸口画了几个十字。
轰炸在上传数据后的15分钟到达,到时候战局是什么样子,也不是克里米亚他们能够控制的了。侦察机重新聚集到一起飞到高空,放慢速度俯瞰整个灰蒙蒙的大地。
在灰蒙蒙的远方出现了一大群密密麻麻的飞翼斑块。轰炸机像蝗虫一样,飞奔着冲向毫无察觉的目标。
7月25日,这天是星期二。位于阿拉斯加的飞机工厂里却是一派忙碌的工作日景象。
加拿大的大部分战机,静静地停靠在费尔班克斯的机场。微风轻轻地摇晃着国旗,几只鸽子在机场的铁丝网边嬉戏。广播电台播放的流行音乐与教堂发出的柔和钟声一起在空中回荡。
度过一个愉快欢乐的周末之后,官兵们继续着他们的工作。当太阳冉冉落下时,落日余晖先是把河水烧得通红通红,而68架标有翌都三角符号的轰炸机正携带着满满当当的自爆无人机给他们说“晚安”来了!
“该吃饭了,怎么送晚餐的卡车还没有来?”,关上雷达准备吃饭的标图员正向与他一起值班的一等兵发起了牢骚。洛克哈德双手一摊,耸了耸双肩,作出一副无可奉告的样子。
该雷达站设在育空河南部的兰帕特。这是加拿大陆军俘获并使用的5座雷达站中最北端的一个。
闲着没事,他们随手又打开了雷达。突然,他发现雷达屏的北部全都是光点。“莫非是机器出了故障!”官兵们慌忙检查。确认机器没有毛病后,两人急忙标出了这些光点的方位:北三度偏东,距离该站点120千米。“一个庞大的机群正向我们飞来。”他们向费尔班克斯陆军总部做了紧急报告。
值班的中尉不以为然地告诉这两个大惊小怪的士兵,别担心这件事。他知道,计划中有一批从美国西海岸转场来的β系列轰炸机群将停留在该机场作为备战机群。所以雷达屏上的信号脉冲只会是这些新来的援军。
10分钟后,机群进入攻击区域。风景秀丽的育空河清晰地映入了伊莎贝尔的眼帘,那建立在河畔边的巨大秘密工厂和不远处的机场就像两块丰腴美味的蛋糕,即将成为“饥饿人群”难得一见的美餐!“一,二,三……”,她借助超视距镜饶有兴致地数着远处的飞机工厂的飞机,那里有几架无知的战机探出了头。
眼看着“菜”齐了,哈巴库克的卡梅隆向他的发报员发出命令:“立即通知所有飞机,准备攻击!”在短短几秒钟内,命令传给了所有的轰炸机。每架飞机的玻璃舱盖上,都投射着不同的攻击目标。
话务员那灵巧的手指不断敲击着密码机的键盘,反复拍发着这个使飞行员激动不已的信号。
与此同时,长机发出了条红色的激光指示,催促着飞行员迅速扑向预定目标。此时,工厂没有一声警报,空中没有一架前来截击的战机,甚至连新的报告都没有。回荡在空中的,依然是广播电台播送的流行爵士音乐。
卡梅隆大喜过望,他觉得自己胜券在握, 随着发报员手指的不停按动,这一预先约定的“奇袭成功”的信号迅速传到了北美港联合舰队司令部。
此刻,北美联合舰队司令正在距离作战区域几千英里外的司令部(停泊在维尔京群岛附近的旗舰“里根号”)里与他的参谋长下的棋。机要秘书喜形于色地呈上这份电报,没想到司令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望向窗外继续下他的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