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田丰的无奈(1 / 2)
漳水河畔。北岸。
颜良这回没敢逞能,果真追了五里地,便带着幸存的玄甲军回来了。
看到陶应目光中闪过关切与不满的神色,颜良二话不说,跳下战马,噗通跪地。
“主公,末将未执行军令,擅自杀过渡桥,致使大部兵士战死,请主公惩处!”
陶应没有搭话,瞅了一眼跪地垂首请罪的颜良,目光又从幸存的几百玄甲军士卒脸上一一掠过。
眼下的这些玄甲军,个个伤痕累累,形容疲累,但依旧遮掩不住他们目光中闪烁的犀利与锐气。
陶应脸上满是欣慰之色,心中也一片火热。
“大浪淘沙,这些百战余生的精英,将是玄甲军的军魂所在,将是未来助我征伐天下的利箭!”
目现热切之色的陶应,催马上前走了几步,大声喝问一声。
“玄甲军的勇士们,你们还有再战之力吗?”
已疲敝不堪的玄甲军士卒,闻言,皆露出桀骜不驯的神色,奋力一挥手中的唐刀,不约而同,齐声嘶喊。
“战!战!战!”
这就是血性,陶应满意地点点头,他要的就是这种有血性的战兵。
“玄甲军的勇士们,我从你们的身上,看到了作为军人的血性!”
一支军队,若是没有血性,则这支军队的气概尽失!
气概失,则气象尽;气象尽,则沉舟侧畔、过尽千帆,只沦一片喑哑和黯淡!
陶应目光中充满振奋,胸中激情澎湃,语气铿锵有力。
“此番漳水之战,我们以不到一千之兵,以少胜多,战胜了乌桓叛军近万人,是你们以舍我其谁的豪气、敢于担当的勇气、所向披靡的士气,打出了玄甲军的气势,打出了大汉民族的威势!”
“无论是你们,还是今日战死的袍泽,都不愧我玄甲军的脊梁,不愧我大汉民族的脊梁!你们称得上‘英雄’之名,必将永垂青史!”
陶应一番激昂陈词,瞬间感染了所有人,听得众人热血沸腾。
“哗啦啦……”
战马之上的玄甲军士卒纷纷下马,单膝点地,目光皆瞅向独自一人骑着战马上的陶应,大声宣泄内心的激荡。
“为大汉民族而战!”
“为主公而战!”
……
玄甲军士卒反复高呼着这两句,宣泄着胸中的浓浓情怀与战意,目光中蕴含激动的泪花。
本文首发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唏律律……”
战马似乎也受到了玄甲军士卒情绪的感染,纷纷昂首嘶鸣,前蹄刨地,战意昂扬,做出准备驰骋沙场的姿态。
————
漳水河畔。南岸。
“若我大汉各州之兵,皆有泰山兵如此之威,何愁叛军不灭,异族不亡!”
漳水南岸,亲耳听闻陶应之语,亲眼目睹玄甲军士卒威武,田丰内心也是激荡翻腾不已,喃喃自语。
“想不到,陶恭祖那武夫,也能生出陶应这样有霸气、有担当的儿子来!”
其实,田丰此时内心很复杂,很矛盾,他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
“这陶应枭雄之姿已显露无遗,这对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恐非好事啊!”
面对士卒喊出“为主公而战”,陶应没有丝毫的推却,这让田丰看得很不是滋味。
田丰之所以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被排挤,弃朝廷侍御史不做而归老家,正是因为他太在意大汉朝廷的秩序了。
而眼下的陶应,已露出搅乱大汉秩序的苗头,田丰岂能不忧虑。
田丰之所以内心矛盾,也是因为陶应。
“若非陶应,眼下这五万多盘踞冀州的乌桓叛军,何人来驱除?谁来解冀州百姓倒悬之苦?”
朝廷倒是派了孟益、公孙瓒来平叛,田丰却听到噩耗,中郎将孟益身死,骑都尉公孙瓒反叛,这就指望不上朝廷了。
当然,田丰之所以这般上心冀州之事,最关键的,他就是冀州渤海郡人。
乌桓叛军一日不离开冀州,不离开渤海郡,他田丰也睡不安寝,食不甘味。
站在这个角度,田丰得感激陶应。
这,也许就是田丰此番亲自上门,愿意助陶应一臂之力的原因所在吧。
————
武遂县境。
乌桓人走了许久,四野除了盘旋欢叫的秃鹫、苍鹰、乌鸦发出的声音,再没有其他的响动。
一脸苍白,躲在死人堆里装死的刘备,缓缓抬起身子,僵硬地转动脖颈,朝四下张望一眼。
入目所及,皆是横七竖八倒伏的尸体;人的,马的,难觅一个站立的人影,不见一匹游走的马匹。
唯有欢快饕餮啄食死尸的猛禽、飞鸟。
刘备终于放下紧绷的心神,长长舒了一口气,一阵北方吹过,他又重重地摔下身子,爬在死人堆里,安睡了过去。
刘备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两个难兄难弟,带着一群收拢的溃散汉兵,将他从死人堆里扒了出来,放在一辆运粮的马车上,一路带着北上,前往幽州。
“二哥,俺张飞头一回服大哥,在那样的情形下,大哥不顾安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