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比诗大赛(1 / 2)
“不对啊,就写景诉志而言,前一首诗估计当世之人没几个能超越的。”
大家都是自小吃着墨水长大的,对于诗词的鉴赏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自然知道估计全画舫之人也很难写出超越第一首诗的水平。
因此,对于方孝孺再次写出一首诗来,众人都是好奇。
“池鱼不知海,越鸟不思燕。
蚯蚓霸一穴,神龙轻九天。
小大万相殊,岂惟物性然。
君子勿叹息,彼诚可哀怜。”
方孝孺念出自己写的这首后,众人不禁心里暗暗对比着。
当然,方孝孺出品,必是精品。这首刚念出的诗确实也是当世难得的大作。然而,就两首诗对比,意境而言,前诗更胜一筹,就押题而言,第一首更是碾压这首。
众人一头雾水,只是再次盯向了方孝孺。方孝孺躬身对着众人回礼道:“各位先生,小生不才,仓促之间以这秦淮河为题写诗,无论是意境还是文字韵律方面均做不到很好。所以做了这首在岸边看到的蚯蚓为引的诗。”
“先生刚才不是已经写了一首吗?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估计数十年间再难有人能在秦淮意境之上超越它了。”
“对啊。这可是你没想一会就做出来的。”
“先生大才,我们都是认可的!”
上官秋寄没想到方孝孺的才华竟然被众人一致认可,竟没有一人提出不一样的声音,就连孤傲的黄子澄也没提出异议。
方孝孺走到上官秋寄身边,再次对众人作揖道:“方某念出的第一首诗乃是这位李姑娘在岸边所作。方某有幸正好在她身旁不远处。因其大才,方某才邀请她一起共赴此会的!”
就方孝孺的人品而言,众人相信他绝对没有说谎。只是一名女子,还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就这样以一首不知道是不是她写的诗就碾压自己的才华。众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相信这是真的。
当然,面对当世公认的“读书人的种子”。没有人当面提出异议,众人很有默契的把目光从方孝孺和上官秋寄收回,就如刚进场般,三三两两窃窃私语,更多的是看向舞台中央。等待着紫衣少女拿出“思思姑娘”的最后评定结果。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没人知道“思思姑娘”心思如何,就连她的才情样貌都是只是听说。在京城之内,据说见过她本人的除了他们同行人以外不出三人。
“先生,这个思思姑娘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众才俊都对她趋之若骛?”小茹在等待的过程之中小声询问着方孝孺。
只是画舫不大,现在众人都是安静的等待着,小茹声音再小,也被其他人听到。有人不屑的回道:“连思思姑娘都不知道,真不知道怎么进的画舫。”
上官秋季看到说话的人就是刚刚铁杆支持黄子澄的其中一人,记得好像方孝孺还介绍过他,说某个侯爷家的公子哥,只是上官秋季实在没有在众人之中记住他的姓名。
方孝孺并没有理会其他声音,只是淡淡的对着上官秋季和小茹介绍了起来:“这个思思姑娘名讳不详,年龄不详,连她什么时候来的京城都没人知道。只是在一个月前太子北巡回来不久,京城突然有个女子声名鹊起,据说她曾经被太子殿下亲自接见帮忙处理了几个让太子殿下都为难的政务难题。具体是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
“而后,她来到这秦淮河畔住下,平时都有太子殿下安排的专人保护着。”
“只是前段时间,有民间传闻说她喜欢在这画舫之上与世间才子切磋,而且来到此处与之切磋的名家大士无不对其才情佩服之至。故而,慕名者云集。然而,思思姑娘却不屑应对,只是定期会发出邀请函,邀请她觉得够资格的人来此画舫以文会友。”
从方孝孺介绍的语气中,上官秋季看得出来他一定也被这位思思姑娘的才情所吸引。能让大明公认的“读书人的种子”钦慕,上官秋季不禁也对这位思思姑娘好奇了几分。
方孝孺边介绍着,边看向帷帐之外,只盼着思思姑娘能出来让自己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
帷帐拉开,众人却没见到思思姑娘,只有两名少女从帷帐之后走出。走到台中央对众人颔首道:“我二人是思思姑娘侍婢,思思姑娘在帷帐之后看着大家,委托我二人出来对各位问几个问题。”
“仙娥请讲。”没想到光是侍女已是如仙子下凡班出落的亭亭如立,那位刚嘲讽上官秋季的侯爷公子迫不及待的笑着说道。
两名女子,一名身着黄衣,模样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一名身着白衣,看样子应该跟上官秋季差不多年纪。
淡淡的妆容之下丝毫掩盖不了那绝世的容颜,众人看着两位侍女,又看向帷帐,想象着传说中的思思姑娘该是多么的祸国殃民啊!
白衣女子看向上官秋季,颔首道:“这位姑娘,刚才那首诗方先生说是你所作,不知是否为真?”
上官秋季看着眼前的女子,一直平静的心却难以安定下来,她自己知道这并不是容貌上的自卑,只是好像心里有着某种不知名的悸动。但她也知道此刻无论什么样的心境自己都不能表现出来,只是回礼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