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058(4 / 6)

加入书签

个州县一个州县地清剿红莲教余孽。

不过这事不急,完全可以等南越水师都装备上了基本的武器后再行动。

但在这之前,他们还有一件事要做,那便是上书朝廷请功。

连黎丞都知道了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个道理,公孙夏怎么会不懂。

正好进入秋冬季节了,又是年关,又要征税了,就将这个事一并办了吧。

他与黎丞、于子林一同上书朝廷,先是稍稍夸大了一点点,汇报他们的战绩。

延平帝听说南越来的奏折,心里当时就咯噔了一下。

他真怕又是坏信息。

没办法,这一两年,坏消息频出,各地送来的奏折就没几个顺心。每每都气得他大动肝火,仅仅两三年的时间,他都老了好几岁,这两年,后宫的孩子都出生得少了。

也得亏他前面生了那么多儿子,不然延平帝真是要愁前朝,也要愁后宫。

不过打开奏折看完后,延平帝脸上立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大大地夸赞道:“公孙夏不愧是公孙夏,办事就是利索。”

听他这么说,大臣们就明白,南越的危机暂时是解除了,纷纷道贺:“恭贺陛下,陛下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为国为民,上苍都看在眼里,定会护佑我大景千秋万代。”

啧啧,一听就知道,这人肯定是与公孙夏不合。

明明是南越官员辛辛苦苦做的事,结果被他一句“上苍保佑”就给抹杀了。

好在延平帝还没糊涂至此,真将功劳归咎到那不知道何时会睁开眼的上苍身上。

不过这话延平帝也是爱听的,他轻轻放下奏折笑道:“此事公孙夏、黎丞、于子林和南越水师居功至伟。如今他们已铲除了三州十八县,近三万余名红莲教徒。”

群臣再次开心地祝贺道:“恭喜陛下!”

延平帝也很开心,他是真没想到让朝廷头痛不已的红莲教,南越竟如此轻而易举就铲除了。虽说南越的红莲教还不成气候,人数也要少得多,可南越的军队也是最少的,而且地广人稀,人口极为分散,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铲除这股势力并不容易。

延平帝继续看奏折下的内容。

下面就是几名“爱卿”的诉苦了。

黎丞似乎是卖惨卖上了瘾,在奏折中翻来覆去地说水师有多么的不容易,连鞋子都没多的,又说水师做事是如何的认真,在这次铲除红莲教的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又拿南越百姓来说事,说南越今年遇到了水患,水稻收割的时节,降水比往年多,因此粮食歉收,百姓的生活困难,恳请朝廷削减一半的田赋。

得,朝廷还没加税呢,他倒好,这就开始了卖惨!

延平帝心里虽不大高兴,可黎丞以往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办朝廷交代的各种事项,从不叫苦叫累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所以延平帝倒是没怀疑这位“老实巴交”的臣子生出了其他心思。

他将黎丞的奏折放到一边,又拿起了公孙夏的。

公孙夏就不像黎丞那样不注意形象了。他在奏折中,详细地阐述了高州今年的粮食收成情况,百姓需多少粮食才能糊口,最后向延平帝建言,应适度减轻南越的田赋。

后面,他还用了大段话来阐述他的理由。他首先提了朝廷这次拨的十五万两银子,对延平帝和户部表达了感谢,说什么知道朝廷困难,陛下和户部还在这么艰难的时候挤出这么大笔银子给南越,当地百姓都对陛下,对朝廷感恩戴德。

这话延平帝爱听,嘴角都不自觉地勾起了笑容。

再往下,公孙夏又说,但其实这笔银子是可以不花的。他隐晦地表达了,百姓生活太苦,肚子都填不饱,才会寄希望与那些所谓的神明,从而容易被引诱。因此,他提议适当减轻百姓的税赋,保证百姓忙活一年能够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如此才能国泰民安。

这话有些大逆不道,也特别大胆。

若是换了旁人,延平帝肯定要削他一顿。

但公孙夏不一样,这是延平帝的“爱卿”,当初君臣发生了一些矛盾,一气之下,他将公孙夏发配去了南越,没多久就开始后悔了。

但公孙夏这个人性子也倔,延平帝都下了一次旨问候他,他还不顺着台阶下,认个错,表示想回京城之类的,竟装糊涂,什么都不说。

没台阶下,延平帝也是要面子的,找不到借口,他自是没法召公孙夏回京。

后来没多久,江南大乱,他也顾不上这位爱卿了。

所以时至今日,他对公孙夏的宽容度都比很多臣子,甚至是他的某些儿子都还要高。

公孙夏说这话,他不高兴归不高兴,但仔细一想,也有几分道理。

以前还没发生江南之乱时,田赋比现在轻了不少,天下太平,百姓也安居乐业。哎,说到底,还是怪红莲教这群反贼,若非他们,朝廷哪会不断加征赋税。

将公孙夏的奏折放到一边,延平帝最后打开了于子林的。

于子林的奏折内容又不同,他在奏折里,先是报喜,然后说百姓是如何的拍手相庆,对红莲教恨之入骨,还提了他们将红莲教骨干游街审问斩首的做法,最后话题跳转到矿山。

说因为缺银子的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