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咸阳(1 / 3)

加入书签

成都到咸阳城直线距离七百多公里,单从距离上来说并不算遥远。

但两地间复杂的地形地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极大的阻碍了秦蜀沟通交流。历经秦蜀百年的共同开发后,一条横跨秦岭和大巴山的蜀道渐渐形成。

由于修建时间的不同,以及战乱、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导致名称众多的蜀道,在历史上并没有同一时间存在过。

当马车踏上秦王蜀王“五丁开山”的金牛道时,附近的农民正在道路两旁种松柏树。两千多年后这些小树会变成夹道参天,阴翳蔽日的墨青色长龙,茂密的松柏枝叶下,不知路过多少芸芸众生。

商队行进了数天,到达了金牛道上最为险峻的一段。

木质栈道搭建在山涧沟谷之上,像蛇一样缠绕着山壁,沟壑纵横,蜿蜒崎岖。

所有人下了马车,徒步行走。脚下是奔流不息的河水和深渊,头上是白云和清风,此情此景下,沈渺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

走在他前面的陈竞听到后,回头赞叹道:“渺弟,难于上青天这话,听着倒是颇有意思!”

沈渺哂然一笑,不小心念出唐朝李白的金句名言了。

小心翼翼通过这段路后,他们成功穿越了大巴山,抵达了汉中平原。在汉中郡的南郑停留了一日休整,继续上路,西转蜀道北段的褒斜道。

褒斜道开凿于秦昭襄王时期,时任秦国丞相的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政策的同时,决心大力发展后方,创修褒斜栈道,发展两地经贸往来。

秦昭襄王晚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修建都江堰,治理水患,让成都平原一跃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至此成都平原和汉中、关中平原一起,成为秦国的大后方粮仓,为秦国军队东出提供充足的保障,最终“使天下皆畏秦”,奠定不世基业。

颇为狭窄的褒斜栈道上,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牛马车的铃铛和蹄踏声响彻深谷,一派繁荣景象。

褒斜道的尽头就是关中平原,后面都是平坦的官道,旅途也变得舒服了许多。

经过最后几天的赶路,终于来到了咸阳城外。不幸的是,城门已经关闭,众人只得在城外找了家客舍住上一晚,顺便休整打理自己。

十几来天的风雨兼程,除了沈渺外,个个都变成了胡须大汉,就连陈竞的样子也惨不忍睹。尤其是巴田,那张大胖脸配上潦草的络腮胡,都能cos某个电视剧导演。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早早来到城门外等着排队进城。

沈渺随意打量了下四周,发现排队进城的商队很多,每个人语言和衣着都不尽相同。

一旁的陈竞见状凑过来解释道:“这些都是东方六国的商队,咸阳如今是七国里最大的城市,人人都想来分口粥喝。”

七国之间纷争不断,但商人自古逐利而居,为了利益,哪怕是他们口中鄙夷的虎狼之地秦国也愿意前来。

排了快半个时辰,终于轮到了他们。

守城的士兵十分负责的检查了商队玺节,又接着仔仔细细检查每个人的验传,没有异常后便放他们进去了。

咸阳城里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整洁繁华,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特别的是,宽阔的街道上不见一点垃圾杂物,第一次来咸阳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赞叹。

这是因为秦律规定不准乱扔垃圾,违反者会被判罚在脸上刺字,如此严厉的惩罚,没有人敢挑战秦律的权威。

站在宽整的街道上,能遥遥望见咸阳北原上巍峨的宫殿一角,单是这惊鸿一瞥,就让初来乍到的沈渺被它的美丽与气势所震撼。

然而就是这样恢宏大气的都城宫殿,最后被一把火烧成灰烬,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惜哉!惜哉!

华夏历史上多少精美磅礴的建筑毁于战火,从西周都城镐京、秦都城咸阳、到唐长安城,就像一个个循环反复的悲剧,每每想来都令人扼腕痛息。

“阿渺,你怎么捂着心口,可是身体不适?你先忍忍我们马上就到舍店。”一旁的陈竞眼神焦急,投来真诚的慰问,商队里的其他人也都停下一脸关切的望着他。

沈渺摆了摆手表示自己没事,巴田等人见他面色如常便放下心来,领着众人七拐八拐奔着街边一家不起眼的舍店而去。

战国时期也有类似于后世商会性质的组织,往往是以一国、一郡乃至一县的客商们联合起来,大家互相合作,彼此照应。

他们通常选择鱼龙混杂的舍店作为联络点,不管出门住宿乃至交流信息都十分方便,也更加隐蔽安全。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早些年巴清夫人和成都的几个客商,就在咸阳城里经营了一个舍店。在他们出发前,巴清夫人就已写信先送到了这里。

到了舍店之后,店家先是例行公事检查来客的验传,见到巴田递过来的信物后,他使了个眼色让小二领着他们去早已备好多日的客房。

沈渺沾了陈竞的光,分到了一个风景非常好的房间。推开窗,就能瞧见奔流不息的渭水河。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3

春日阳光正好,两岸杨柳依依,芦苇丛里年轻的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