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学究(2 / 2)

加入书签

气,他问郑昭:“你们那县学呢,办得怎么样?”

郑昭在黑暗中肯定地点点头,又发觉没人看得见,他像吃到糖的小孩道:“这几年办得很好!县学的梅校长是冶城人,正是她告诉我,参加了算学比赛,我能遇到更多像我一样的人,我真的遇到了!”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赵宝山听郑昭的话,暗道此子犹如一张白纸,他祖父带他去送拜师礼,处处碰壁,他却不受影响,只一心关心他的数学题,数学对赵宝山来说只是出人头地的手段,对郑昭来说却是精神粮食…

他自愧弗如,他不过仗着自己比旁个知道得多些的机缘巧合,若比数学天赋,这位同窗远超他,这是个真正的天才…

杨堃暗想,他父亲说得对,这世界上有很多像郑昭这样的天才,只有伯乐,才能发掘他们的天赋,正是学校办得好,校长慧眼识珠,挖了郑家的墙角,才能有他们今日的夜谈…而这,正是教化之意义…

郝葭好奇问,汀兰县有甚么新鲜事儿…

郑昭这个人,出门的时候真的不多,有了算学书,他便听不到窗外事了,绞尽脑汁:“原本我们县有一户人家姓李,却不想前段时间,全家一起去县衙改姓改成了赵!”因为这个姓和他的未来同窗宝山一样,所以他记下了。

郑昭是听他祖父在堂厅碎碎念,道,世道变了,忘恩负义到祖宗都变了!

原本听说那李家是偷摸着去改的,可是县衙百年难得一遇遇到这事儿,文书下值吃了酒嘴瓢说了出去,于是满城风云。

赵宝山已经是第二次听到赵永孝一家的消息,心中冷笑,果然是狗改不了吃屎,当初急急忙忙跑路,连姓氏也能丢弃,如今怕是又听赵家的名头在越国能得些好处,又急哄哄地改回来,吃相难看!

不过倒也算作一个把柄,拿在他手里,早晚能用来羞辱他们。

郝葭问道:“啊?难不成逃难的时候急急忙忙登记错了?”

郑昭否定:“不是,他们早早就到我们县里了,不是逃难过来的,不过最近我们那确实有越来越多的百姓转移过来了。”他们汀兰县不比冶城人口众多塞不下普通难民,他们一路北上看到一船一船的难民南下,在码头上看到的那个情景…

杨堃心思一动,默默看了对面的赵宝山一眼,这船运百姓南下的方法,正是他这个舍友提的。

郝葭不敢问了,说起逃难,难免要说到赵家,他会好奇赵宝山,一个是他祖父的嘱咐,一个则是他记得,有几日,他祖父枯坐在书房里,是赵宝山祖父去世那几日…

赵宝山见其他二人都不接话,道:“希望战争早些结束,不然苦的终究是百姓。”

杨堃接道:“恐怕没那么容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是吴国和金国联合起来,恐怕这仗要打很久。”

赵宝山道:“那便让他们联合不起来,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吴王之子不止一个,济康帝非嫡非长,又有亡国之相,属实是德不配位。”

看似一句抱怨之语,却暗藏杀机。

次日,礼部尚书杨文荀正要去上早朝,就听他家大郎的书童来回话,杨文荀微讶:“这正是圣上之计,可我并没有告诉堃儿啊。”

那书童低声道:“老爷,这不是大少爷所想,乃是他的同窗赵宝山所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