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2 / 2)

加入书签

这两样食材若是放在现代,分分钟去超市买回来。

但在古时,冰糖好贵啊。

元若甫曾在父亲的公务手札里见过一种说法:一两冰糖一两金。

以父亲一年的俸禄五十两银来换算,也就刚够买五两冰糖。

这清荷院上上下下二十几张嘴,日常吃穿用度都得花销。

从前元若甫不念书,还能省下一笔银,往后他念书也要早早备好银两,哪里还有余钱买冰糖?

再说那“雪梨”,就更不可能。

如今才刚入了春,集市上恐怕只有晾干保存的梨干。

新鲜的雪梨,只可能出现在京城最顶端的几个大家族里。

比如礼部尚书林家。

早晨从林家收的几个雪梨,他母亲担心放久了腐坏,早就吩咐丫鬟拿去熬成了梨膏。

正撑腮想着,元若甫听外头院里来了刘嬷嬷,很快,赵氏喜气满面领刘嬷嬷进了屋。

刘嬷嬷关心了几句看诊的情况,就直言自己是来跑腿的,不能多坐,吩咐跟来的丫鬟把带的礼物放在了桌上。

元若甫大致扫了一眼,打开的竹盒里有透明晶莹的冰糖,和十来只胖乎乎的雪梨。

“这么多……”赵氏上前一瞅,如同惊弓之鸟似的,摆手推辞,说自己无功不受禄,生怕又和大嫂牵连不清。

那刘嬷嬷倒和善地笑起来,连连宽慰赵氏,让她收下罢,说这是老夫人的一点心意。

“连婆母都知道了?!”不提老夫人还好,一听是老夫人让送来的,赵氏比刚才更慌乱。可东西已经送到了,赵氏的确不好都退回去,就叫丫鬟拿来糖罐子,收捡了一小半冰糖,再加三只雪梨。

余下的,说什么都不肯要了,推着让刘嬷嬷送到大嫂那边去,给大哥儿调养身子用。

“三奶奶,你听婆子一句,都收下吧,想想看,大奶奶那边……老夫人还能少给了么?”刘嬷嬷是通透的人,看事情比赵氏明白得多。

“大奶奶那边比你们还多呢!光冰糖就有两大盒,雪梨也有二十个!”

话已至此,赵氏只好叫丫鬟把桌上余下的冰糖和雪梨送去灶房里,又谢了刘嬷嬷一回。

刘嬷嬷离开前,嘱咐元若甫好生将养,别落下了病根。

元若甫乖巧应下,他不便走动,就艰难起身,站在桌边对好心的刘嬷嬷拱手相送。

等人走了,继续埋头看书。

这几日嗓子发炎,影响到背书,幸好有嫡祖母送的珍稀食材,再过几日,他嗓子好转,又能找回以往的高效进度了。

隔一会赵氏端了煮好的冰糖雪梨汤来,在元若甫的身边坐下,多说了几句。

“你不知道,这是你祖母第一回往我们院里送东西……会不会叫你大伯母更记恨我们呀?我一个妇人也没什么,只怕不要连累你父亲和你。”赵氏心里还是觉得很忐忑。

元若甫边喝糖水,边冲母亲笑,“娘放心,大伯母做得过分了,自然有人在背后提醒她。不然,您细细寻思寻思,冰糖和雪梨,是什么意思呢?”

赵氏眼神还有点茫然,但也没再说什么,恐怕还需时间来适应老夫人对她态度的转变。

眨眼三日过去。

大夫给的药方果然灵验,元若甫嗓子已经不再嘶哑,膝盖也消了肿,只留下些淤青印子,不碰就不疼。

入夜后,元若甫正在案前默写背诵《声律启蒙》,赵氏进来送最后两副汤药,又说起家里冰糖的存货,还剩四两多。

元若甫对甜食无大兴趣,就帮母亲出主意,给姐姐留一些,余下的拿去卖掉,换成银子。

赵氏倒没想到这一层,转过劲儿来,叫元若甫少操心银子问题,专心念书就是。

说到银钱问题,元若甫夜里躺回床上,想起书院丙子班的大门,叫他弄坏了,还没给赔上呢。

他转了个身,不知堂哥这回县试成绩如何,能不能拿到案首。

难得睡个安生觉,元若甫睁眼时,天已蒙蒙亮。

未敢耽搁,他匆匆起床,拿上《声律启蒙》去院子里高声背诵,培养自己对格律韵脚的敏感度。

忽听两个洗衣的丫鬟在角落里小声议论,说,县试第一轮昨日放榜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